【原书补遗卷四·一三】
浦柳愚山长云:“诗生于心,而成于手;然以心运手则可,以手代心则不可。今之描诗者,东拉西扯,左支右梧,都从故纸堆来,不从性情流出:是以手代心也。”吴西林处士云:“诗以意为主人,以词为奴婢。若意少词多,便是主弱奴强,呼唤不动矣。”二说皆妙。
浦铣,字光卿,号柳愚。浙江嘉善人。生活年代约在乾隆朝(1736年—1795年),大致与袁枚(1716年—1797年)同,故有所交往。有《历代赋话》存世,袁枚序。
山长,中国古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时,授业者称之为山长。宋代将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的庐山白鹿洞的“白鹿国学”(又称“庐山国学”),改成白鹿洞书院,作为藏书讲学之所。元代于各路、州、府都设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左支右梧,意思是左右抵拒,引申谓多方面穷于应付。
吴颖芳,(1702年—1781年),字西林,自号临江乡人,晚年习佛,又号树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精通佛教典籍,至寺院流连忘返。博览群书,尤精六书音乐,能诗善文,通古文。著有《临江乡人诗集》四卷。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里,二位先贤所言之道理,明白易懂,毋庸再生枝蔓叶,烦加叙述。只是道理易懂,践行颇难,惟有多学、多思、多练,方可拾阶而上,进而登堂入室。个中甘苦,诗者自知。
诗话有“左支右梧”四个字,一言瞥过,联系上下文,知道其大概意思。但究竟如何准确解释,自己也说不出来,还是搜素查阅,看看前人是怎么叙述的。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奇妙,与“左支右梧”同音同义的成语竟有三个,但文字却有所差别,令人啧啧称奇。
左支右吾,释义:原谓左右抵拒,引申谓多方面穷于应付。出处:《宋史·李邴传》:“(敌)然后由登莱泛海窥吴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窥江池,以出吾右,一处不支则大事去矣。原预讲左支右吾之策。”
左枝右梧,释义:犹左支右吾。出处:宋·无名氏《道山清话》:“本朝无前代离宫别馆,游豫奢侈,非特不为,亦不暇为也。盖北有狂虏,西有黠羌,朝廷汲汲然左枝右梧,未尝一日不念之。”
左搘右捂,释义:撑住左边,挡住右边。形容处境困难,穷于应付,顾此失彼。出自清·汪琬《前明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蔡忠襄公墓志铭》。搘,音zhī,古同“支”,支撑。
一个成语,三种写法,还各有出处,都可以相互替代使用,这也是少见的。若按照出处的时间来看,“左枝右梧”最早,出于宋代,据考证,《道山清话》成书于宋徽宗(1100年—1126年)时期。“左枝右梧”次之,《宋史》成书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另,“左支右吾”之语,联系上下文,似是专门针对本次战役而言,其音恰与“左枝右梧”之意相近,又是在官方修订史书之上,故而广为流传,成为使用最多者。而“左搘右捂”在清代出现,时间最晚,但就文字含义与成语之义相符程度而言,却是一致度最高。我觉得,或是在“左支右吾”被广泛使用后,清代学者觉得此词的文字与含义相差甚远,而特意使用了“左搘右捂”来替代。有关搘字,《康熙字典》解释最全:搘,《正韵》旨而切,音支。搘捂也。《唐书·南诏传》:初,凤迦异(按:南昭二代国王)筑柘东城,诸葛亮石刻故在,文曰:𥓓即仆,常以石搘捂。亦作枝。又作支。别从木作榰。
《诗话》一书刊印为“左支右梧”,出现了该成语的第四种写法。从古文来说,也不算错误,古代“支”同“枝”。“左支右梧”可以算“左枝右梧”的异写。
由上面引述“左枝右梧”一词的变化,我回想起“灯红酒绿”一词的变迁。灯红酒绿,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玉生)侧着头想了一会道‘灯红酒绿’好吗?”此词后多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我们从小读书,学习的也是“灯红酒绿”的写法。上世纪九十年代,某领导在讲话中引用为“酒绿灯红”,从此,灯红酒绿反而很少使用了。这个事例与“左枝右梧”一词的变迁,颇能说明官方文书对词语变化的巨大影响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