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思维导图全

作者: bfa383dc1fb3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05:46 被阅读2586次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可谓是史学巨著,这本中国通史,可以看作是国史大纲的简化版本,正好可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大概了解,帮助我们形成一个重要的知识框架。

    最近也正在听易中天老师的中华史,比这本书对细节上有更多的描述,也从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对中华史进行了更深的论述。毕竟钱穆先生90年就已经去世了,本书也是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后来的很多东西都没有涉及,钱穆先生是一个儒生,经常还会在书中流露出儒学思想,流露出对中华文明的敬意。

    好了,让我们来做一个跨越时空的旅行吧,从哪里开始呢?

     黄帝、夏、商、周

    这一时期,中国被称为封建时代,所谓封建,是将土地分封给地方的诸侯,由地方的诸侯来管理和继承。就好比周,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其实也就相当于各个地方诸侯的草头王,大家只是口头上承认这个共主,但是实际上,地方上的诸侯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对他所拥有的土地范围内的大小事务有绝对的权力。

    这样就形成了贵族地主阶级,这群人可以对自己的封地代代相传。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了,夏朝给我们的大体印象“峰火戏诸侯”,而商给我们的印象也多来自《封神榜》。的确,商的灭亡是有他自身的原因的,但是对于周来说,他们赢得十分侥幸。

    当武王开始对商进行进攻的时候,才知道商有多么的强大,但是商的部队仿佛就是等这一天等了好久一样,一但开战,商的部队就开始掉头向自己人进攻,就像被僵尸感染了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商的文明是神权结构的,神授权给商的王,王把一切敌人,包括自己人中他认为的敌人都献祭给神。是把活人当牲口一样地献祭。纣王无道主要还是因为观念,他们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他们的观念,神是最高的,神把最高的权力授给了商的王,除了神外,王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其他人的体验是不重要的,是不用考虑的。在这种逻辑下,当然就对其它人的生命无视了。

    所以周公是亲眼看到商的灭亡的,在他辅佐成王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新思想”。

    不得不变,因为当时的环境,天下虽然姓周,但是地方势力,包括原商朝的旧势力还是十分强大。分封天下,把天下分封给有实力又和自己亲近的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权力的合法性的问题,如果还是学商纣一样,搞君权神授,肯定是有问题的。那么“君权天授”怎么样?所谓天,又不是神,又不是人,它是“老天爷”,它会把天下交给有德行的人来掌控。这个思想很牛,因为他反商纣的那一套,提出了“以德治国”,“以人为本”,这是最早的人本主义的思想。同时它也解决了周,权力合法性的问题,从此皇帝都自称天子,所拥有的疆域称为天下。

    周公的“新思想”还远不止此,周礼,周乐,中华为礼乐之邦。所谓礼就是先后,就是秩序,所谓乐,不但指音乐,还指快乐,用来讨好老百姓,让大家都安居乐业。周公的这些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包括家国一体的儒学思想也是源于此吧?

    中国之所以没有宗教,也是源于此吧?因为不需要宗教了,这些思想已经解决了国家人民的组织结构问题,也就是政治问题,并且把文化、经济也包括在了其中,真可谓是“一揽子解决方案”。

    总结一下,这时的政治是封建,经济是农耕,文化是礼乐。

      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这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

    “礼崩乐坏”才有“百家争鸣”,这时又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

    周公建立的一系列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方案看起来是那么的完美,可是,当时没有问题,因为封建下,都是亲戚朋友,都是地方支持中央的。可是到了三代以后呢?可能亲戚朋友都已经不在是亲戚朋友了,反倒是成了竞争对手。“弱干强支”的结果就是天下大乱。

    如果站在更高一级的视野上,中华大地上和欧洲一样,也是有二种完全不同的力量,一个是以农耕为主,称为华夏文明圈,一个是以游牧为主,被称为夷或者戎狄。

    所谓四夷,大多是游牧人,游牧人其实在这时候是没有统一的武装力量的,在他们看来,在冬天时没有吃的,南方的农耕人就是救命的稻草。当然最好是做生意,交换商品是代价最小而又互惠互利的事,再不行就抢,抢了就跑。

    所以本书中讲到春秋时,以四夷内侵,大政治家管仲提出“尊王攘夷”为背景,之后是内乱,但是在我看来,一定是先有内乱,然后造成不许边境通商,游牧人没有办法做生意,活不下去,只好来抢。

    在春秋时的主题是“争霸”所以有“春秋五霸”,而在战国时的主题是“灭国”所以最后剩下了最强的“战国七雄”。春秋时是一国一城的城市国家,而战国时是一国多城了。战国以吴国攻打楚国时开始的。楚其实一直都没有被华夏文明认可,一直被认为是南蛮,作为武汉人,想到这里,不禁生气。

    春秋二百四十年,战国也经历了二百四十年,最终演变成秦、楚、齐、燕、韩、赵、魏。赵、魏、韩三晋原为周之周姓,但是这时已经和周无关了。

    战国七雄,有合纵,有连横。

    合纵者,南北相连打击秦,出了苏秦。

    连横者,东西联合服从秦,出了张仪。

    据说这二位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也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其中说张仪去投靠苏秦,却受到冷遇,之后张仪一气之下去了秦国,之后才知道是苏秦故意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刺激他去见秦王。搞得这么戏剧化,好像中华政治都是这几个人下的一盘棋一样,不禁让人怀疑。

    孙膑与庞涓据说也是鬼谷子的学生,同样也是同学,真不知这鬼谷子是何人,竟如此牛逼!

    秦、汉(西汉、东汉)

    “秦并六国”后,中国大一统,“大”是动词,是政治上的一统。“一统”是一政府一首脑。政治上和封建很大的不同是“郡县制”。

    “郡县制”简单说来就是原来分封到各个地方的诸侯不再世袭,也不再分封,而是由中央派官员(职业经理人)去管理,故从根本上解决了“弱干强支”最后造成天下大乱的病根。

    但是秦二世而亡又是为什么呢?

    从政治制度上来,“郡县制”无疑是当时乱世的解药,是先进的,而且中央集权,只有这个时候,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从经济文化上来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从此中华有了统一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史皇帝一说应该是强有力的。他的历史功绩也是值得后世所敬仰的。

    记得逻辑思维有期节目是从政治制度上分析,说是因为秦的制度严苛,地盘小的时候没有问题,一但地盘变大了,就不适应了。举例说明就是陈胜、吴广就是因为秦的制度上不能按时行军到位当斩,所以不得不反。

    但是这不是根本上的原因,根本上的原因是因为文化认同的问题,当时的人大多的意识形态还停留在周文化上。项羽就是例子,他就想回到周朝的制度上去,可惜历史是不能开倒车的。

    而统一有好处,必有坏处,其中之一便是,由于统一,农耕为主的华夏可以没有游牧,但是游牧如果不能和华夏做生意,那就活不下去。原来小打小闹的打了就跑的游牧民,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意志面前明显是活不下去的,那么就逼他们也形成了大的,统一的武装集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抢到生存物资。

    秦朝虽然短命,但是却做到别人几百年都没有做到的事,也帮汉朝能形成统一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汉高祖刘邦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了。一个平民能做到国家领袖实不容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政府为什么会是刘邦建立的呢?其实这是历史的车轮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方罢了。

    可以看到,从贵族阶级到士族阶级再到平民阶级,这条发展路径是文明的方向,是文明的选择,谁也无法改变。

    刘邦其实也早了一些,但是最符合帝国制度的阶级是平民地主阶级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不管是贵族地主阶级还是士族,当它长大了,都会造成地方割据,最终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只有平民地主阶级会足够地分散力量,互相牵制,只有平民地主阶级才可能接受中央只给代理权,不给产权的方案。

    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治、乱循环的怪圈却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反反复复地上演,这又是为什么呢?

    正如托尔斯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合是文化基因的认同,似乎是必然的,而分却各有各的原因。

    比如汉,刘家的子孙似乎都很短命,老皇帝一死,小皇帝还没有成人,所以长期存在的现象就是孤儿寡母,你想一下会形成怎样的局面?

    小皇帝年少时,必然掌权的是母亲这一线的外戚,可是到了小皇帝长大了,怎么办,身边唯一能信的只有太监,于是利用太监干掉外戚,朝中的士族官员就像墙头草,哪边有利,就推波助澜。于是,士族、外戚、太监形成了汉朝的铁三角,虽然看起来岌岌可危,但总算还能维持。

    太监的势力应该算做皇权,因为太监离开了皇帝什么也不是。

    汉除了高祖刘邦,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是汉武帝刘彻,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

    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当然那时候的儒学已经和百家争鸣时代的儒学是二个版本了。

    武功上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可以说是文治武功都好的一位皇帝,后人常说的秦皇汉武中的汉武就是这位爷。由于这位爷对权力的欲望太强,为削弱丞相的权力,任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相,加上刘家的老毛病,死的时候小皇帝都太小,这次却不是武帝早死,而是武帝疑心病重,把太子刘据杀了,外戚霍光实际上掌握了权力。看来汉朝的政治怎么也逃不出铁三角定律。

    铁三角有时也会被打破,如王莽,公元8年到23年,王莽成功地将刘家的产权转到了自己的名下。

    王莽这个人名声不好,说他篡汉,是乱臣贼子,但其实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民选皇帝,完全是靠个人的德行,被大家一拥而上,推上皇帝的宝座的。也有人说他装,但是一装数十年,也确实不容易。

    钱穆先生对他的评价也不高,说他太迂,有想法,没办法。的确王莽过于迷信自己的制度设计和以德服人,以至于搞得天下大乱。好心办坏事的典型吧!

    汉分西汉和东汉也许就是因为中间有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吧?

    光武帝刘秀是不是刘邦的后代?

    从上图上可以看出来,他是长沙王刘发的后代,的确是刘邦的后人,这位长沙王刘发和中山靖王刘胜是兄弟,可以看到刘胜并无后人的记载,所以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存疑,刘备聪明,因为称其它王的后人一下就穿帮了。

    有一个人彻底破坏了这个平衡,他就是袁绍,虽然他的历史评价不高,但是这件事却至关重要,因为他一怒之下,杀光了太监,就连脸上光亮,没有毛的都不放过,他还怂恿董卓入宫,之后又成立反董联盟,成为盟主。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所以他开启了士族门阀天下,也开启了三国时代,但是三国时代也就短短的三四十年,并非一个朝代。被认可的是魏和晋。

    三国最终也以司马炎的称帝而结束,司马家的崛起,代表着士族的崛起。这里面的故事也是太多,太复杂。但是从政治上来看,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也为隋文帝的“科举”制度提供了参考。

    司马家的江山是从曹家抢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可是看到曹家子孙由于中央集权,当大敌来时完全没有还手之力,所以司马家还是觉得分封好,地方可以有实力拥护中央,我想可能当时司马炎等人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吧,一方面是世家大族的威胁,一方面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团结和崛起,不得不让自己人有治权,有兵权,以巩固自己的江山。

    晋武帝司马炎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分封后,当然就是地方崛起和威胁中央,最终体现在“八王之乱”,这次“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崛起中的游牧民族看到了机会,大举入侵,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建兴五年(317年)称晋王,建元建武,太兴元年(318年)即帝位,为晋元帝,形成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五胡汉化

     这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这一切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和平和,相反是用大量的鲜血写成的。

    其实游牧人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蛮族,因为他们只是当初选择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还是以自己是华夏文明为荣,这一点可能是能经历三百多年,无比艰辛才完成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今日“昭君出塞”“四郎探母”的故事都发生于大同附近的平城,而从高祖刘邦开始就遇到匈奴的崛起,不得不用和亲政策来解决,秦始皇筑万里长城恐怕也是为防御匈奴。而匈奴的崛起恐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华夏文明的“大一统”,不得不让游牧出身的他们也形成统一的武装力量吧?

    而这一切或让历史的走向有了一些不同,匈奴人有汉人的血是肯定的,所以他们的后人会认为他们是刘邦的后代,也认同汉文明。

    而后的故事就要花开二朵,各表一枝了。

    北方

    五胡十六国,五胡是指匈奴、羯、羌、氐、鲜卑,你方唱罢我登场。除了在周朝就和姜姓打得火热的羌没有太大的表现外(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权。后秦政权势力处在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羌人及中原各族达33年。)十六国最终统一在了元魏旗下。

    基本上风光的顺序就是这样了。

    首先是匈奴刘渊,他的刘姓是外婆家的,也就是这样他认为他是正宗汉室宗亲,是华夏文明的合法继承人,可惜天下人并不买帐。

    之后是羯人石勒,此人真英雄,原是被人贩卖的奴隶,不识字,但是和罗胖说的一样,可以请人读给他听。所以此人不但武功盖世,认知一定也不低。有人拍马屁说他无人可比,但可与古代皇帝相比。他说:“何以如此瞎说,我不懂吗?如遇到汉高祖,情愿做韩信、黥布;如遇光武帝,则与之一较长短;至于曹操、司马,取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则我不为也”。

    老先生在书中一字未提冉闵大帝---杀胡令不知道是为什么?有兴趣的人可以百度

    之后是氐人苻坚,几乎统一了北方,重周礼,尊佛教。肥水之战败,留下三个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

    最后真正成功汉化的却是当初最弱小的鲜卑,魏孝文帝拓跋宏。他首先力排众异地迁都洛阳。之后一系列汉化措施:

    第一,禁穿胡服。

    第二,禁讲胡语。

    第三,禁葬北方,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

    第四,改姓氏,孝文帝拓跋改姓元,称元魏。

    第五,奖励通婚。

    统一的元魏之后还是分裂了,分成了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之后是北周宇文泰干掉了北齐的高欢一族,北方再统一。

    但最终的赢家是隋文帝杨坚,不但统一北方,而且灭了南方,再次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我们都知道他建立的是和秦在许多地方都相似的隋朝,同样也是二世而亡,但是不同的是,秦二世无能,而隋二世折腾。

    南方

    南方是读书人的地方,关键词“衣冠南渡”,当时北方大乱后,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建兴五年(317年)称晋王,所谓“衣冠南渡”是指有钱人,名门望族都跑到南方了。所以东晋的文化的确在各方面都很高,但是政治却很黑暗,因为士族和皇权分庭抗礼,读书人连小命都没有保障,所以只好远离政治,清谈,吃五时散,做脱离现实的专业读书人。清谈家王衍外表清明俊秀,但是只会清谈,不懂政治,更不会带兵打仗,被石勒所俘获。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仍推脱责任,并劝其称帝。

    东晋桓温倒是一位人物,想统一中国,可惜南方都是王衍之流,如何能成事,曾在北方遇到王猛,可惜王猛不肯去南方,去帮了苻坚。可叹啊,南方虽然文化高,也富有,但是始终却没有能力去收复北方,以至于最终由写《玉树后庭花》的那位主,陈后主陈叔宝把大好江山拱手让人。

    宋、齐、梁、陈四代中,最有名的是梁武帝萧衍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

    不但诗写得好,围棋也下得好,还精通佛法,对儒家文化造诣也很深,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以至于当叛军候景见这位爷时被他的气场吓得不轻,之后不敢杀他,让他在软禁中死去。

    最终南方在陈后主手上把江山让给了隋文帝杨坚。

    陈后主陈叔创作的《玉树后庭花》如下:“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

    上部完

    下部要讲的是:

    隋唐、五代十国

    说到隋,它和秦是何其地相似,都是二世而亡,但又都在制度建设上创新,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结束中华数百年分裂、施行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隋高祖文皇帝杨坚从北周手中得到帝位后,一举统一中国,并打败突厥帝国。

    基本形成我们看到的上面的版图。

    虎父无犬子,杨广一生也是努力扩张,但是过于穷兵黩武,最后急于求成,军政举措失当,国家四分五裂,才让东*突厥汗国一度回光返照,扶植北方各路代理军阀,搞得一世恶名,是为隋炀帝。

    所以老先生评价,秦二世是无能死的,而隋二世是折腾死的。

    然隋炀帝杨广,科举制的创新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因为它打通了上下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为天下读书人能穿越阶层留下了通道,是谓“鲤鱼跳龙门”又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所以后来真正把科举搞起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隋炀帝的谥号可不好,他本来是想当武皇帝的。古时皇帝对自己的谥号都很重视,都学周朝,所以文帝、和武帝的谥号是最好的。

    其实杨广这个人实在是倒霉,秦始皇做到的事,他都做到了,秦始皇没有做到的事他也做到了,可惜最后结果不好,只好自认倒霉,留下千古骂名。

    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和杨广是亲戚,所以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之后唐王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夺位后,为了其皇权的合法性,不得不黑隋炀帝本人,总不能说自己这一脉的人有问题吧?所以杨广的人品有问题,李渊也变成了无能之辈,尽显李世民之英武。虽然手段有些卑鄙,但是有效,而且唐王李世民之后重用贤臣,能接受不同的意见,的确是一位人格魅力超强,英明神武的明君,唐朝也在他手上变成了世界性的文明,与阿拉伯帝国一起,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

    李唐王朝是混血王朝,那位著名的会嫁女儿的独孤,史上第一丈人独孤信三个女儿成为三朝皇后,北周明敬后、唐元贞后和隋文献后,这位唐元贞后是北周皇后独孤氏四妹。嫁给唐国公李昞,生唐高祖李渊和同安长公主,也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独孤天下》这部剧。独孤信是鲜卑化的匈奴人,这样看来,李唐其实是有胡人的血统的,所以唐朝在军事和政治上不但有农耕民族的特点,也有游牧民族的特点,而在文化上有海纳百川的气量,特别地开放,它的官员中有许多是外国人,有日本和韩国的,也有西方人。甚至在许多地区,都有西域人自己建成的城市,当遇到外敌入侵时,这些西域人会组织力量反击,完全是把自己当成了大唐的子民,如此这样,可见一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杯都是拿在胡姬的手中,李白有诗为证,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胡姬酒肆在唐大行其道,胡姬侍酒,收费一定很高,大概只有贵族少年才敢不断光顾胡姬招手的酒肆。

      李白有诗: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马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因为开放,所以繁荣,因为繁荣,所以昌盛。也因为开放,才有了武则天这个奇迹。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强大的,被外族称“天可汗”就足以见到其影响力,而身为混血王朝的女人也是彪悍的,武后不但控制大唐的政治多年,而后还真的把李家的家产完全过户到了武家,武则天是政治上的天才,有时会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母亲,为了政治上的利益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好在晚年时遇到了狄仁杰这个更加出色的政治家,在他的叨比叨,叨比叨下,武后终于想起了自己除了是皇帝,还是一位母亲,之后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除了李世民,唐朝还有一位真男人是李隆基,可以称得上是明君,也可以被称为昏君,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同时又引发了安史之乱,导致百姓生灵涂炭,让唐朝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唐的兴盛到此为止,之后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灭亡。

    安禄山挑起安史之乱的缘由,那就是诛灭杨国忠,杨国忠是谁?杨贵妃的族兄,唐玄宗为什么重用杨国忠,那还不是因为杨贵妃。顺着这条线,史学家就找到了源头,这一切都是因为杨贵妃。但是从今天的视角上来看,这恐怕是口大大的黑锅,没有办法,只有让她来背吧。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才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地方和中央的军权问题,对于当兵的来说,谁给钱就听谁的,管他什么天王老子还是皇帝。

    节度使是大唐的癌细胞,最终要了大唐王朝的命。后期的节度使已然是父位子承,就是土皇帝了。

    赵匡胤最终皇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而在唐于宋之间,就是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和魏晋南北朝十分相似,只是时间上短了许多。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关于唐的灭亡:

    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赵义黄巢起义给了晚期唐朝致命一击,而朱温最后的补刀也恰到好处,

    唐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朱温杀掉百余把控朝政的太监,907年建国后梁,都城在开封。

    赵匡胤的皇袍加身其实不是原创,在他之前的有郭威郭大侠才是原创。而赵匡胤一直都是跟着郭大侠混的,只到郭大侠从节度使变成了皇帝,可以说,赵匡胤是十分成功的风险投资家,之后更是毅然投靠了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的柴荣,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又称郭荣(正史称)。郭荣之后继位后,赵匡胤二次创业又再次成功。应该说赵匡胤除了有过人的见识和决断能力外,也有过人的胆识和武功,是真英雄也。在他身上发生的事就像是一个传奇,一位英雄的传奇。

    朱温死后,其子无能灭国,随后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朝,一直是沙陀武人集团掌权,称霸北中国数十年。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孟知祥、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一时多少乱世枭雄皆出于此。传承到北汉政权,依然结连契丹(辽),为中原汉人政权的头号大敌。

    下图是郭荣继位时的天下形式:

    当时有郭威在,北汉皇帝刘崇是万万不敢打周的主义的,但郭威一死,郭荣继位,在军中并无威望,下面的人除了赵匡胤这一系,其它人对郭荣并不服气。这时北汉皇帝刘崇联合十万辽兵南下攻周,汉人一系的周实在是危险。因为北汉有太原城坚城护体,就算攻不下来,退回去守也没有问题。但是周如果一但失败,那就全完了。

    应该说,郭荣也是真英雄,在众人都不服气的情况下,敢和赵匡胤一起,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杀进杀出,如入无人之境,实在是皇帝中的战斗机。

    高平一战,堪称后周真正立国之战,郭荣趁势杀到太原城下耀武,据说郭荣一人一骑,在城下叫战,竟无人敢应战。使北汉数年不敢南犯,之后才能从容经略,分兵攻取后蜀秦凤,亲征南唐夺取淮南,既取得两块战略要地,亦令这两个对手元气大伤。后周从此成为无可争议中原至强。

    而也是在这一战中,赵匡胤真正崭露头角,立下殊功,才得郭荣信重,在禁军中缓步经营势力,终能在其逝后,黄袍加身,代周建宋。

    谁也没有想到,当年面有菜色,投靠郭威的混口饭吃的大男孩,最后居然建立了一代王朝,郭威没有想到,英年早逝的郭荣更没有想到。

    郭威——郭荣——赵匡胤——赵光义,这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整体。四代君王历时近半个世纪后,才终于在李唐帝国的废墟重建了一个昌盛的汉人王朝,结束了兵戈连绵、黎民饥馑的百年乱世。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赵匡胤接手帝位后,面临的问题是内忧外患,首先要解决的是军队问题,不能再像唐朝那样让地方节度使变成恶性肿瘤。所以才有了“杯酒释兵权”。整个逻辑是这样的,兄弟们,我相信你们对我的忠心,但是万一下面的兵又搞一次“皇袍加身”怎么办?

    之后的逻辑就是兵权改革,地方政治改革。具体是怎么做?

    主要的思想就是调兵权和领兵权的分离,分部队为地方军和中央军,中央军要强于地方军,然后训练士兵的是一个将军,打仗时又是另一个将军,不让将军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私人势力。

    对于地方政治的改革,首先是把地方的权力拿掉,然后控制其财权,最后把地方上的精兵都想办法调到中央军里,这样双管齐下,解决了唐的问题,但是又带来的新的问题。

    新的问题是什么呢? 那就是这种逻辑发展到最后,必然是强文弱武,再有本领的武将,如岳飞,在这个系统中都没有办法,最后弱到被外来民族夺掉政权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后面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了,《射雕英雄传》里把这一段历史也说得很清楚了,包括小时候我们都看过的连环画《岳飞传》里也有许多描写。

    看到这地图,你什么感觉?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 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但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是脍炙人口的人物,但是这样一个王朝,为什么百年不到,就迅速灭亡呢?

    贪腐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元朝官员的贪污腐败跟他们的初期武功一样,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1303年,元成宗曾大力整顿官吏,一次竟然就有将近两万个贪官被撤职。

    对老百姓的苛捐杂税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怎么能不反?

    还有宫斗,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由于这些皇帝在位都很短,诏令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被迫举行起义。窦娥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冤死的。

    所以元朝除了行省制度是一个亮点外,其它并无太多的故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关于建立明朝,这段历史也有许多小说写过,如《倚天屠龙记》。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三张地图,看清明朝的兴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讲明朝不可能绕得开的人物,他当年遇到的局面,首先也要解决和赵匡胤一样的问题,他可不是“杯酒释兵权”这么文雅,直接杀掉是最保险的。所以杀功臣,卸磨杀驴,兔死狗烹,就成为了朱元璋的个人品牌,私人标签。

    再就是解决贪腐造成的经济问题。

    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间,经济上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并大兴水利,奖励开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农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惩罚由主人主宰的命运,中国的工匠、佃农,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确认了平等的人权,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首先狠抓吏治,对于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全部处以死刑,并且先从自己身边的高干开始下手,真正做到了老虎苍蝇一起打。“乱世用重典”,贪官污吏除了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凌迟等酷刑之外,还使用“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除了这些,他还对自己人也不放心,于是,对地方上的王爷们也加强管制,不许他们到处跑,所以有的王爷从出生,到死都没有离开过他出生的地方,可悲的朱家子孙,其实就是在坐牢。坐牢归坐牢,但是福利还是蛮好的,规定,朱家子孙按人头拿银子,国家出钱。那么带来了一个可怕的结果,就是朱家变成了猪家,大量地生,不停地生,到灭国的时候,据说朱家人口已经到了他们自己都数不清的地步了。

    朱元璋还搞出了个全民医保,这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前无古人啊。

    设立免费医院(惠民药局),免费看病施药,确实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修建免费公墓(漏泽园),让一些没有土地的人群死后能有地方埋葬。朱元璋还在南京试点保障房,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一分钱都不收。尽管这项政策,限于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未能在全国推广,但可算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绕不开的第二个人是朱棣,他不是长子,而且是起兵造反才得到的帝位,他穷其一生都在为他的政权合法性做工作,几乎快疯掉了,包括修《永乐大典》也是这个目的。

    虽然他传给长子朱高炽帝位,但是恶果已经种下,之后就是一系列的背叛和杀戮。

    明朝最大的特点就是管制,因为中央集权技术已经从秦到汉,再到唐和宋,被打磨得十分强大了。所以之后的明朝,不但对地方管制,对军队管制,对臣子管制,对自己的子孙也管制,最后弄得皇帝只能相信太监,搞出了个阉党专权。所以在明末代时,皇帝其实已经众叛新离,谁也不愿意帮他了,因为这个国,这个家都是你一个人的,其它人都只是打酱油的,那大家为什么要陪你一起死?树倒猢狲散,是当时最好的写照。

    管管管,管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真是可悲。

    现在有许多企业也是这样,管管管,管得人心都散了,结果是一败涂地。所以说一个好的管理是一个坏公司的最终结果,而不是一个好公司的成长过程。

    现在有许多史料显示,明朝时的所谓倭寇,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由于管制,不让和日本和其它地方做生意,活不下去了,才没有办法去当的倭寇。

    中央集权最大的弊病就是反应慢,官僚主义。就像唐太宗说的,一天犯一个错误,一年就是365个,明朝末代皇帝的崇祯就是这样被一个一个的小错误慢慢折磨,最终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其实和他本人也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系统已经建立了,是朱元璋等数十位皇帝一点一点地建成的,这个系统已经完善到了极致,也就变态到了极致。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这个时候的中国,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已经走向成熟,基本上在这个朝代被用到了极致。

    但是这三位爷走了后,该改革的都改了,该创新的也都创了,之后就是一个封闭王朝的没落的故事了。之后的清,被贴上的标签是:思想禁锢,文化专制,政治僵化,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但带来的好处是,从此人民群众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思想和文化上发生了巨变。

    这里有二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口在清代发生了大幅的增长?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几十万人的清能控制几亿人的汉?

    第一问题,一是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如土豆和玉米的大量种植。有了多的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再就是医疗技术的提高,人的出生存活率和寿命都提高了。

    还有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因为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的变化。清朝在康熙时期停止了人头税的增加,到了雍正时期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即将人头税合并到田亩税之中。虽然田亩税和人头税的总额并没太大变化,但税收不在于人口挂钩。而且在税收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多生孩子、增加劳力反而能减轻负担。

    再者,清的统治者很聪明,统治技术也十分成熟,结束了中国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只有养活一只军队,由于长年无战争,所消耗的粮食也少了许多。

    结合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所以清的人口有了爆炸式的增长,为今天的中国的崛起打下了人口上的基础。

    这第二个问题就是关键了,有人说是因为古代汉人民众没有民族意识,只要有衣穿、有饭吃,便根本不在乎是不是自己人做皇帝。也有人把责任推到明朝,认为他们文官武将的集体堕落,丧失民族气节,效顺满清为虎作伥,叛君叛国。但是这些文官武将也是汉人,没有民族意识,才会做出为虎作伥,叛君叛国的事。这其实都是一个问题。

    在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相关但是不完全相同。清代时人民和现代化国家不同,他们认同的是一个合法的统治者,如乾隆爷,国家就是皇帝,皇帝就是国家,老百姓并不太关心这个,按他们的话说,谁来了不是交皇粮国税,都一样。

    但是现代国家大家认同的是中国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从五四运动后,慢慢民众开始有了中国这个概念,特别是日本人侵华后,更强化了这个概念。所以很多人认为,清朝,包括民国都只是前现代化国家,就算当时清兵拥有现代武器,但是民众包括精英还是前现代化国家的观念,那么战争那里能打得过呢?

    在日本人侵华时,老蒋为什么不敢投降?因为他很清楚,他并不是皇帝,大家认可是中国,他是中国最强的武装力量的代表罢了,一但投降,就和汪精卫一样,什么都没有了。在哪个时候,中国就已经开始步入现代化国家了,因为人民群众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所以从那一时刻开始,中国再也不可能回到清代,被十几万人统治的时代,那怕像日本、美国那样的强大势力也无法办到,因为这头狮子已经醒了。

    从周朝写到现代,写了好几个月,其中有许多是自己对历史的一些感悟,希望能让您看完之后,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只是中华史太过于博大精深,本人能力有限,难免有错误,不过不要紧,错了就改,不断更新观念才是进步的源泉。

    冷靖 2018年4月3日于武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思维导图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tk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