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哪儿来的美学

作者: 大战风车的唐吉可德 | 来源:发表于2018-05-05 16:05 被阅读16次

    序言

    一提到暴力美学,昆丁、吴宇森这样的名字便不由的浮现在脑海里。

    上西方美学专题研究课时,听老师说之前学生有写关于“暴力美学”的论文,而且还是女生。这回头知网以“暴力美学”为主题搜索,知网收录就多达700篇,其中硕博论文都有119篇。网络游戏中的暴力美学、宁浩电影暴力美学、北野武暴力美学,不一而足。

    我觉得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最先接触到“暴力美学”可能是在一些电影文章上面。这种反差搭配,难免让人疑惑:暴力就是暴力,哪儿能带来美感呢,更多的是战栗,暴力哪儿来的美学?


    1 一种表现风格与手法

    《香港电影史记》这样描述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是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吴宇森的“英雄电影”系列而出现的电影美学风格,代指通过诗意的、舞蹈化的镜头处理,令暴力场面充满煽动性的美,而非仅仅表现血腥残暴,如吴宇森电影中标志性的白鸽和教堂,就是其电影暴力美学的显性元素之一。

    在实际中,暴力就是暴力,冲突流血,恩怨情仇,更有令家长不安的校园暴力。暴力无处不在,曾几何时,甚至没有肢体冲突的精神对抗也有了一个叫“冷暴力”的标签。当然,在这里不谈冷暴力,电影的暴力美学是必须肢体冲突的。

    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导演有足够的空间来玩弄镜头语言,以表现暴力。不同的导演似乎也各自有自己一套熟稔的表达方式,吴宇森《英雄本色》中小马哥闲庭信步般杀人,通过慢镜头更显从容与帅气,剪辑、加入音乐等多种元素成了吴宇森式的暴力表达。

    与之相比,昆丁则更显得痞子气了,如水龙头般喷射的鲜血,削头皮什么的也是常事。不像我们日常中,看见残忍血腥都忍不住闭一下眼、咬一下呀再转个头,昆丁同学更是将镜头拉近展现出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英雄本色》 血腥特写 风格化的打斗处理色彩1——光效 风格化的打斗处理色彩2——黑白 削脑袋什么的也是常事

    《杀死比尔》里石井御莲被削后,还不忘感叹对手的刀“真的是一把服部半藏的刀”。这种变态,在《东邪西毒》和《带子雄狼》中也可见一斑。

    《东邪西毒》:以前听人说,如果刀够快,血从伤口喷出来的时候,像风声一样,好好听。想不到第一次听到的,是自己流出来的血。

    《带子雄狼》:我听见脖子在哭,江湖传闻斜砍脖子,名声有如寒风飕飕。我曾想砍他人脖子听这鸣声,想不到听见的是自己脖子。

    《带子雄狼》

    从以上这些电影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导演通过电影手法加工,如镜头的蒙太奇、放大的展现、死亡告别语、色彩等,将血腥事件呈现出来。当然,不同导演有不同的风格,吴宇森的悠扬,昆丁的粗口和爆裂的血浆。同时,也相互有借鉴表达,如王家卫《东邪西毒》中死亡的风声,接近与病态的死亡陈述。


    2 老生常谈:距离产生美和无直接利害

    隔着一层纱总是美好的,暴力在我们面前时,生物的本能选择是躲避。

    但是当往电影院一坐,吃着爆米花,舒服的盯着屏幕,任由屏幕带引视觉穿梭。暴力也好,有悖伦理也好,我们都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且都明白那是电影,很多时候是虚构的。所以就可以任由导演去叙述一件事,美化也好,丑化也罢,都只是在屏幕里发生。

    电影屏幕不会真的往外冲出汽车,飞出弹片。电影里冲出汽车,依然只是电影中才有的事情。如果真的冲出来,我想只能尿裤子了,但是一般没有如果,毕竟电影院一般都在高层。

    我们只是看客,对于看客来说带着眼睛舒舒服服的坐着就足够了。

    暴力美学只是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不是生活中的暴力美学。干架都是撸起袖子就是干的。


    3 美学有时不止于美感

    与吴宇森和昆丁的处理方式不同,梅尔吉布森就显得不那么art了。显得更实锤,拳拳到头,血淋淋的直接展示,如《启示》中原始武器搏杀。

    美感这东西,人各有异,我们父辈看到这种电影可能直接不开,也不给孩子看。当然,这种电影的确得有所限制,孩子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血淋淋的电影的。

    传播学中“培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所以电影、电视剧的分级,原因之一是为了防止暴力、血腥、色情等‘精神海洛因’对受众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当然,目前WG尚未分级。

    当然,美学不止美感可能有人不会认同,先强调一下论述前提:

    必须得承认的事实是,我们每天都有无数的感觉,饿了有饿的感觉,中午吃什么也成了问题,因为不太想吃昨天吃的味道。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嗅觉,没了感觉不知道怎么过活。我们处在感觉的包围之中,以至于佛教将其阻碍修炼的东西,都是幻觉,一瞬即逝不能永恒的,最好的是能够“关闭”这些感觉。

    发展到今天,好不容易站在了食物链条的顶端,放弃肉的味道也太难为人了。当然素食主义者抱定保护动物,万物有灵啥的另当别论。我就是人,反正我必须人类中心主义,“非我族类,非盗即贼”。曾经不能欣赏的东西,我们今天也渐渐的能欣赏,而且这种路子必定还在不断扩展当中。

    梅尔吉布森的血淋淋的原始搏击,看着就是刺激,尽管可能不太符合我们一般认为的“美”,不楚楚动人,不够小鸟依人。也只有扩大美学的视野,暴力美学才会成立。固守,我觉得也没人会去看《咒怨》,去看美式血腥的恐怖惊悚片。《行尸走肉》这样的腐坏血腥的电视剧能受欢迎,也反证了:我们对于感觉的欣赏在扩展当中。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萝卜蔬菜各有所爱。各人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我的味觉感知能力可能在十年一日的食堂饭中退化了。高明的大厨必定有不同一般人的味觉感知能力,厉害的音乐鉴赏人对于声音的感知能力也是很多人不可企及的。虽然有些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但是先天的就是不可弥补的,总不能通过训练达到狗狗的嗅觉吧。

    个人喜好或者偏好容易让我们先入为主的否定对象,首先试着接受,通过不同类型的比较,获得“感受”会提升。阅片几百,比较后可能才会获得对于这些电影的感觉认知,因为看的时候只有那一场电影感觉。

    在多风格的体会之后,总结梳理,才会发现,不仅仅只有舒服的“美感”,还存在暴戾的颓废、血浆飞溅的狂野,等等。这种图谱在无限探索领会当中,然而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兴许神经科学我告诉我们人能识别多少种花的味道,但是这些味道不是还能无限“微分”嘛,差异总是有的,等待领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暴力哪儿来的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vs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