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胡惟庸案件

作者: 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2-18 21:49 被阅读6次

淮西集团在对决浙东集团的斗争中大获全胜。愚蠢的胡惟庸恃权放旷,贪污受贿、排挤他人,甚至挑战朱元璋的权力,私自截留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他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成为胜利者,完全是因为在朱元璋的眼里,他的威胁最小。

从洪武六年开始,胡惟庸挤走汪广洋,独揽丞相大权达七年之久。以朱元璋的个性能够隐忍委屈这么久,是因为他的目标对手太过强大,这个对手不是李善长,也不是淮西集团,而是是胡惟庸身后那个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得来的皇权,被丞相制度制约,被他人分权,这让他很是不爽,所以他决心要废除丞相制度,这也是他选定胡惟庸的理由,他需要胡惟庸给他一个借口。

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放纵下,像跳梁小丑一样尽情表演,亦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共叔段,他最终将难逃“捧杀”之厄运。

胡惟庸的对策

胡惟庸很清楚自己的出格僭越、胆大妄为,所以他得到的越多,他对朱元璋的恐惧也就越大。为了不被朱元璋杀掉,他想尽办法拉拢朝臣下水,一时之间满朝都是他的眼线。但他最想拉拢巴结的一个人是李善长,因为李善长不但德高望重,而且手中还有两张免死铁券。免死铁券胡惟庸自己不能去用,但只要李善长不死,他就有了靠山。但话又说回来了,免死铁券是皇帝给的,他说这东西有效就有效,说过期就过期,用今天的话说:“我捧得起你,就踩得倒你!”不过,当时胡惟庸和李善长都非常看重这两张空头支票。

李善长跟朱元璋一路走来,最了解朱元璋的可怕,所以坚决拒绝了胡惟庸。但执着的胡惟庸利用曲线救国的策略,先拉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下水,再通过李存义不停游说李善长,后来听得多了,李善长也就默许了。李善长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已经老了,等我死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李善长就这样被拉下了水。

“满朝都是我的人,法不责众,你奈我何?!”得意的胡惟庸忍不住在心里这样向朱元璋叫板!

“那就都杀了吧!”这对朱元璋来说不是难题。

高!绝!

杀人偿命

在杀人这件事情上,朱元璋向来是说到做到。朱元璋对胡惟庸冷眼旁观,胡惟庸对朱元璋暗中戒备,双方都在等待着迟早要到的正面交锋。

这一天很快到来了。在一次出游中,胡惟庸的儿子坠马,意外被路过的马车轧死,胡惟庸一怒之下没有通知司法部门就杀了马车夫。朱元璋命胡惟庸向他解释这件事,胡惟庸想好了各种借口和说辞,滔滔不绝地百般诉苦解释,朱元璋耐心听完后,走到胡惟庸面前,平静地说了四个字:“杀人偿命。”说完飘然而去,胡惟庸呆若木鸡,心中按捺不住的恐惧令他浑身颤抖。此时的胡惟庸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一开始就上错了擂台,他和朱元璋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

后悔已经太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洪武十二年(1379),占城国(越南中部)使节来南京进贡,被胡惟庸瞒报。这应该算是严重的外交事件。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严词斥责了负责此事的胡惟庸和汪广洋。胡惟庸和汪广洋不但不老实反省错误,还把责任推到了礼部。朱元璋没有浪费时间调查,先处死了王广洋,又囚禁了有关官员。这时候胡惟庸的死党(置你于死地的同党),御史中丞涂节出卖了他,把胡惟庸的阴谋上报给了皇帝。朱元璋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即下令处死胡惟庸及其同党要人,并灭了胡惟庸三族。

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连续好几年,朱元璋一直都在调查谁参与此事,凡是有牵连的,一律处死,被杀者超过了一万人,包括那个告密的涂节。胡惟庸精心筹划多年的计划和组织就这样轻易被朱元璋给摧毁了,如同捏死一只蚂蚁。

胡惟庸死后仅一个月,朱元璋就撤销了丞相这个职位,取消了中书省,安排机构分流人员,雷厉风行,干净利落,要说没有预谋准备,实在难让人相信!无论如何,丞相这个讨厌的职位,终于在朱元璋的眼前消失了,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他犯下的人生中最大的错误!

丞相是怎样炼成的

皇帝权力的无限扩大性和皇帝精力的有限性催生了丞相制度,这也恰恰暗含了分权制衡的理论。

丞相一职确实很不讨喜。丞相不但管国家大事,也管皇帝的私事,而且振振有词,指手画脚。可怜的皇帝为了不留下不纳谏的骂名,只好忍气吞声,因为自己精力有限,还有许多事情要依靠丞相去处理!

到了朱元璋这儿,依他的脾性和身体素质,很是看不惯丞相的那副嘴脸,所以想方设法一脚踹开了丞相,自己撸袖子干起来。

史学家吴晗统计过,朱元璋8天内平均每天看200份文件,处理400件事情,这效率真让人胆寒。据说有个没眼色的户部尚书茹太素上了一篇奏折,朱元璋让人读,读了三个钟头刚读一半,朱元璋大怒,传令将其胖揍一顿。这真应了鲁迅的“活该”二字,当今圣上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哪有时间让你如此浪费!

朱元璋破坏了历史规则,废除了分权制衡的丞相制度。他想用一己之力改变延续千年的权力制衡,最后终于受到了历史规则的惩罚。好比朱元璋来到历史的商店,想要买一块肥皂,但历史的辩证法强行搭售给他一卷手纸。这卷手纸的名字叫内阁大学士,这帮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他一切都和丞相没什么区别,甚至他们的权力要大于前朝的任何丞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牛人朱元璋在历史规则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显得那么弱小、无力!

特务

朱元璋杀掉了胡惟庸,废丞了相制度,他的眼睛又转向了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当时掌管都督府军权的是他的外甥李文忠。在不信任大臣这一点上,朱元璋坚持做到了一视同仁。他改组大都督府,把这个军事机构分成左、中、右、前、后五部分。因为李文忠曾经指责过朱元璋滥杀无辜,朱元璋决定这次成全他,送佛送到西,连他一起杀掉。幸好有马皇后站出来求他看在李文忠立过大功的份上,留他一条命。马皇后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不过这件事充分说明,朱元璋在剪除异己这个问题上,是有大义灭亲精神的。

胡惟庸案牵涉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几乎演变成了屠杀。朱元璋侦办此案的线索主要来源于两个部门:一个叫亲军都督府(后来的锦衣卫);一个叫检校,这不是个部门,只是个群体。这些人没有固定编制,全部直接向朱元璋汇报探听到的各种情况。他们窃听跟踪的方法十分高明,无孔不入,捕风捉影,制造了很多冤案。这些人互不认识,只受朱元璋调遣。官员们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连退休的人都被抓了回来,其中最著名的是宋濂。

宋濂,朱元璋手下的著名文臣,刘基的老乡,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他被朱元璋委派当了太子朱标的老师,后来又委以修《元史》,担任主裁官。朱元璋很看重宋濂的人品,他曾经感叹过:宋濂伺候我二十年,没说过一句假话,也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六十八岁退休的时候,朱元璋送一块布料给他,让他三十二年后做一件“百寿衣”。宋濂感动得涕泪纵横,未料三年不到,朱元璋就为宋濂准备了另一件新衣服——囚服,原因是宋濂的孙子参与了胡惟庸案。朱元璋不远千里把宋濂召了回来,要杀掉。之前说过的话,他已经进行了选择性健忘。关键时刻,又是马皇后站出来极力劝说,宋濂这才捡回一条老命。

马皇后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去世,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是一个真正的悲剧。

当朱元璋被郭子兴囚禁,快要饿死的时候,是马皇后怀揣大饼给他送饭;当陈友谅进攻龙湾之时,是马皇后捐出首饰衣物,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马皇后一生简朴,常劝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疾苦;在用人上,马皇后也有自己的见解,她的“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她关爱每一个人,多次劝阻朱元璋滥杀,解救了朱文正、李文忠、宋濂等人;她重病后拒绝医治,怕医治无效,朱元璋会降罪于医生,她比朱元璋更知道生命的可贵。

马皇后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他人的人。即使在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留给朱元璋的遗言是:“愿陛下求贤纳谏,有始有终,愿子孙个个贤能,百姓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马皇后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失去马皇后,朱元璋除了痛还是痛,痛入骨髓,痛断肝肠,痛不能言!之后朱元璋在错误与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生命的终点。

官员们的悲惨命运

用一个词来形容朱元璋时代的官员们,那就是“惨”,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真惨!”

在明代,一品文官相当于一个传说。丞相制度废除后,文官最高的级别就是各部的尚书,正二品。一品不是没有,却都是虚职,比如太师、太保什么的。除此外,还有宗人令、宗正、五军都督等也是一品,但不是普通文官能够得到的。二品就二品吧,但让这些文官们极度心理不平衡的是,对他们来说难于上青天的一品官职,朱元璋那些亲戚们却是唾手可得,什么功劳没有,几乎个个都是一品!

朱元璋自幼家贫,父母早忘,他对亲戚的感情别样深厚,所以他的儿子,女儿都被封为亲王,公主,品位都是一品。难怪官员们感叹:“读得好不如长得好(驸马),长得好不如生得好”!

朱元璋过惯了穷日子,对待官员也难免小气。洪武年间的一个县官,身兼数职,拖家带口,迎来送往,每个月只有七石半米,比讨饭的强点有限。即便如此,到了成祖的时候,能领到的俸禄只有十分之六。剩余的发钞票,相当于白条。

贪污的方法

明朝官员的不仅俸禄低,还时常发一堆废纸,拿来当手纸还嫌硬。穷则思变,于是各种捞钱花样纷纷出炉,其中有两招历史悠久,十分有名。

一、折色火耗。农民交赋税的时候,除了谷物、丝织物外,有时候也交银两和铜钱,熔断碎银时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叫火耗。直到清朝雍正时期,采用火耗归公的措施,这一招才从历史上消失。

二、淋尖踢斛。百姓缴纳粮食要装进斛里称重,谷堆要按尖锥形堆起来,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壁。官吏往往在最后一刻,以迅雷之势踢出一脚,撒落在地的部分就是损耗,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

那一踹的风情

明朝的官吏们为了那决定生活水平的风情一踹,可谓是潜心苦练。明朝的许多名臣,如徐阶、张居正、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李贤等都曾靠这一踹功的收益养活自己。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天字第一号正人海瑞就没有学会那实惠一踹,完全靠微薄俸禄过活。海瑞的官职是南京右都御史,官二品,可是他却请不起佣人,事必躬亲,长期营养不良,家徒四壁,死了棺材都买不起。佥都御史王用汲帮海瑞处理后事的时候,一进门看见海瑞的家便痛哭失声了。他没想到海瑞的境况竟如此凄惨:家里到处吊着旧布帘子,箱子破烂不堪,家人都穿着补丁衣服,连办丧事的钱都是大家凑的。

朱元璋时代也有这样的人,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家穷,郊区破房度日,朱元璋不放心去家访,见一灰头土脸之人正在刷墙,朱元璋问,罗复仁是否住此?罗复仁大惊,急忙跪拜,朱元璋看着衣衫褴褛的罗复仁哭笑不得,一不忍心赐了一所大宅院给他。

礼部尚书吴琳为官清廉,退休后,朱元璋派人打探他的情况。使者转了一圈,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大房子,只看见一个插秧的老农,经过询问,正是吴琳。朱元璋听了使者汇报,感慨不已,不过这次没有冲动地再赐大房子。

明朝的休假制度

大家或许会好奇,古人的假期都是怎么休的?

汉朝:五天休一天,叫“休沐”。

隋唐:十天休一天,称“旬休”,每逢新年、冬至休七天,除此外重要节日也休

宋朝:一年假期也几十天

元朝:一年休十几天

明朝:一年休三天,过年、冬至、朱元璋生日。后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两地分居、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无法解决,于是后来规定从十二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

在明朝当官难、品级低、工作重、待遇低、休假少,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朱元璋的制度和官员们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延伸阅读

孙慧郎:胡惟庸在家里养了几十只猴子,经过专业训练,给这些猴子穿上衣服,有客人来时,只要胡惟庸一拍手,这些猴子就会端茶行酒,还能跪拜、作揖,甚至能吹竹笛,时人称它们为“孙慧郎”。

明朝的丹书铁券:读《水浒传》的人对“丹书铁券”印象深刻,后来上梁山的柴进柴大官人家里就有这种东西。丹书铁券实际上是封建帝王奖励功臣,笼络人心的产物,始于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帅受封,功臣的特权荫及子孙。四海之内,皆以丹书铁券作为沾沐皇恩的凭证。汉高祖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宋太祖灭南唐后,曾招吴越王入朝,送他回国时赏赐他一个黄绸包袱,再三叮嘱回家再看。这个吴越王越想越不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块丹书铁券,还有十几封臣下劝宋太祖趁召见除掉他的密信。吴越王立即哆嗦起来,第二年就识趣地把自己的地盘全都给了宋朝。朱元璋准备大封功臣,赐以铁券,但不知何种样式为宜。听说吴越忠肃王鏐后裔台州百姓钱允一之家收藏有唐昭宗所赐的铁券,便遣使索取,以其式样,加以修改造成。

朱元璋整顿文风:户部尚书茹太素因为奏疏太长被打后,朱元璋以此为例,整顿官员文风。洪武十年专门就上书建言的格式颁布了一道诏书,明确建言必须简明扼要,并要求在开篇内加摘要,以便节省时间。

明朝的驸马:南北朝时,有位朝廷钦点的准驸马上书拒婚。一篇奏疏写得是洋洋洒洒,道尽天下驸马爷的心酸。不过到了明朝,驸马的处境相对要好很多。除了高祖一代多是功臣战将之后,明代的驸马都是民间推选,加之皇家上下待之以礼,使得中国古代绝无仅有地出现了狂热的“驸马情结”。稍微有点钱财的都忙着拉关系,走后门,巴望娶个贵女,做一回皇家娇客,导致后来出现了嘉靖帝永淳公主嫁给出门不用打灯笼的秃头的笑话。

朱元璋的“吝啬”:朱元璋给宦官的俸禄也很低。中书省的一位臣子曾经建议朱元璋给宦官的俸禄给到每月三石。朱元璋听了很恼火,说这些人在宫中已经衣食无忧,还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石就够了!想向朱元璋伸手要钱,小心有被倒扣钱的风险。

相关文章

  • 明清||胡惟庸案件

    胡惟庸,出生年月不详,明初宰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胡惟庸早年跟随朱元璋,一直不得重用,尽是做一些芝麻小...

  • 《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四大案之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 发生时间:1380,洪武十三年。 死伤人数:一万多人 案件缘由:胡惟庸本是个小透明,既无军功,也无政绩,...

  • 第十七章  胡惟庸案件

    淮西集团在对决浙东集团的斗争中大获全胜。愚蠢的胡惟庸恃权放旷,贪污受贿、排挤他人,甚至挑战朱元璋的权力,私自截留奏...

  • 爆笑鬼谷 |想创业却全凭一张嘴忽悠的胡惟庸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长期任用胡惟庸为相。胡惟庸曲意逢迎,背地里却独断专行,贪赃枉法。朝中有正直的大臣揭发他,胡惟庸...

  • 胡惟庸之死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因谋反罪被朱元璋诛九族(有人说三族)。 胡惟庸排挤掉汪广洋之后独揽丞相大权七年...

  • 胡惟庸案

    明太祖即位以后,总是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了一个叫锦衣卫的机构,专门监视大臣们的活动,谁被发现有什么...

  • 朱元璋强力绞杀胡惟庸

    胡惟庸骄狂蛮横,儿子也跟着无法无天。这天胡惟庸儿子坐着豪华的马车在路上飞奔,由于速度太快,当场撞死了。为了给儿子报...

  • 明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刚加入朱元璋团队时只是一个元帅府奏差,是一个跑腿的低级官吏,但他是个野心很大的人,朝思慕想要当大官,要尽快扩...

  • 胡惟庸的宿命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这是他蓄谋已久的计划。胡惟庸不反也得逼迫他谋反,这是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阴影。丞相的权力在...

  • 历史上最大的车祸案件:富二代飙车意外身亡牵连万余人

    历史上最大的车祸案件:富二代飙车意外身亡牵连万余人 影视剧中的胡惟庸 那一日,这胡家公子驾着辆豪华马车在街上飞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七章  胡惟庸案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zz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