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必须常抓不懈。一个人讲究卫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等良好行为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所以中、小学生守则中特别强调养成教育,并做出许多明确规定。但是,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光有条文规定,学生只停留在认知阶段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千百次的重复践行。而孩子们的每一次践行,只有及时得到成年人的正确评价,才能巩固收获或矫正错误;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才能把正确的东西强化起来,把错误的东西改掉,逐步养成良好习惯。所以,成年人、特别是父母和学校师长对学生日常行为举止的及时监督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年人似乎不爱管闲事,遇到孩子们违犯纪律视而不见,见而不管;在上、下学的路上常有学生抽烟、男女学生拉拉扯扯、搂搂抱抱,该校的老师和校长从跟前走过都不加理睬。
每当和同行们谈到这些现象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老校长常万林。
他1977年调任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以前一直在东北师大附中工作,当了二十几年的校长。我不是附中的学生和教师师,当时我在长春市教育局工作,作为长春市委工作组成员先后两次、时间长达三年在附中蹲点调研,也算是半个附中人了。常校长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那种韧劲,令我非常感动,至今记忆犹新。
每天清晨,常校长总是早早来到学校,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身灰色中山装总是那样的平平整整,平头发型,胡须刮得干干净净。他时而站在校门前石阶上注视着前来上学的同学,时而走进同学们中间。当发现帽子戴歪了的,他帮助正过来;看到红领巾没系好的,他帮助重新系好;偶尔发现随地扔纸或吐痰的,他必定叫住让其拾起或擦净,然后进行教育。
附中有不少老师对我说:常校长对学生的不良言行是绝不会视而不见,见而不管的,即使在校外也是一样。附中地处长春市桂林路闹市区附近,常校长家也住在那里,他在桂林路一带活动的时候比较多。每当见到孩子们攀折花木、打架斗殴,他都要上前去管,不论什么场合、也不管是不是附中的学生,他都要加以劝阻并进行耐心教育。时间长了,桂林路一带的孩子都认识他,老远望见常万林走来,淘气的孩子立马会向同伴发出警报——常校长来了,并开始检点自己。当时,常校长“威震桂林路”传为佳话。
我曾问过常万林同志,你这样管闲事,不怕不服管的孩子给你难看吗?他说:“孩子们由于缺乏文明习惯做错事,不是故意的,只要成年人态度诚恳、好言相劝,一般都会接受的。自己学校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校长的言行对教师具有导向作用。那时,附中的老师在常校长的影响下都特别关心学生文明礼貌的养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附中3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以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的身份做客附中,一些返校同学的回忆使我很受教育。他们在座谈中回忆到:我们每天早晨上学见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常校长,他总是站在校门前检阅每一个到校的同学。我们走进大楼一定要先脱去帽子,把声音降低、把脚步放轻。这次来校走到校门口,还是下意识地把帽子择了下来。附中的老师培养了我们很多好的习惯。附中不仅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更给我们打下了做人的坚实基础。
常万林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校长。如果用现在年青人的话说,常万林是我心中的偶像。记得,1978年5月,长春市教育局局长王宪英找我谈话:王局长说,局里决定派你去当67中校长(文化大革命中,长春市实验中学改名为67中学,当时还没有恢复校名。吉林省实验中学改名为65中学、东北师大附中改名为66中学)。我说,我没当过校长,怕当不好。王局长又说,你没当过校长,但你看过别人当校长。这些年你竟在附中、11中这些名校蹲点了,常万林、刘子忠他们是怎么当校长的,想必你看到、听到的一定很多,相信你能学会当一位好校长。王局长的话虽有点戏言,但确实给我很大的鼓舞,增强了我接受任务的信心。
现在回忆起来,我在长春市实验中学当校长时,真的从常校长那里“贩来”很多“真货”,使我受用终生。
常校长英年早逝,作古已经近30年了。但他以身作、从小事抓起,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作法和“爱管闲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我想,现实生活中学生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地、攀折花木,跨越道路栏杆等不文明现象到处可见。凡此种种,如果我们成年人,特别是作校长和老师的遇到这些现象时,不管他们是不是本校的学生,都能对其说个“不字”,到那时,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状况将会怎样呢!
网友评论
你们以一生的拼搏,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