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
【王阳明传略】115 一载五记扬心学 师徒合力化桑梓

【王阳明传略】115 一载五记扬心学 师徒合力化桑梓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1-02 06:00 被阅读0次

    嘉靖四年(1525年)

    绍兴府衙年久失修,知府南大吉重新修缮,并重开龙首书院。他前来问政于阳明,王阳明和他有一席长谈,主旨与答诸暨县令朱廷立问正学一样,即明明德与亲民是一回事,止于至善是根本。南大吉深受启发,把知府大堂的匾额由“公正”改成“亲民”,王阳明为作《亲民堂记》

    南大吉又分派山阴县令吴瀛扩建稽山书院,在书院后新设尊经阁,南大吉说:“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四月阁成,请王阳明作记。

    王阳明在《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中说:

    经,常道也。常道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常道应乎感,则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常道见于事,则为亲、义、序、别、信。

    《易经》揭示阴阳消长的运行之道,《尚书》记录纪纲政事,《诗》歌咏性情,《礼》体现条理节文,《乐》抒发欣喜和平,《春秋》辨明诚僞邪正。六经的本质是心、性、命。

    六经,就是我们心中的常道。君子学习六经,应该求其性、命,而落实于当下,都是要从心上去求的。

    圣人述六经,犹如富家将祖产遗留给后代,以免于困穷之患。六经应该在我们心中,犹如财产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不是账本。后世学者,却把心思都放在六经的文义上,这是舍本逐末,不是真正的尊经。

    从县令顾铎开始重修山阴县学,后升京官,吴瀛续任,县学修成。王阳明为作《重修山阴县学记》。

    《重修山阴县学记》中,王阳明对心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说,圣人之学,即心学,治学无非求尽其心而已。

    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心,率性而纯粹,是诚意的源头;人心,各不同而险恶,是伪之端。所谓“惟一”,即一于道心。所谓惟精,自觉使人心回归道心。道心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

    一于道心,则存心无不中,而发之无不和,中节之和,天下之达道也。此《中庸》之要义。

    圣人既没,心学晦而人伪行,功利、训诂、记诵、辞章之徒纷沓而起,支离决裂,相沿相袭,各是其非,人心日炽而不识道心之微。

    偶有反求人心于道心者,却被讥为禅学。禅学与圣人之学,都求尽其心,却有细微的区别。

    圣人之求尽其心,以天地万物爲一体,于是有纪纲政事之设,有礼乐教化之施,成己成物,而求尽吾心,心尽而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此大学之道。

    禅学只求尽一己之心,外人伦,遗事物,可以独善,却不可以治家国天下。

    浙江贡院破败,监察御史潘仿(字景哲)花了个把月的时间,在乡试之前整修一新,以显示重视举贤之意。新修后的贡院森严洞达,使主事者不敢有轻慢之心,应试者自销邪僻之念。

    王阳明《重修浙江贡院记》说,古代举贤重在平时表现,有司待士以忠信礼义,没有防人之心,士人应有司以廉耻退让,没有奔竞侥幸之图。世风日下,而科举兴,上防下,下疑上,考试的时候有重兵把守巡逻,还要搜身,待士不能以礼,而考生也常常想尽办法作弊,失去了诚信。新修贡院之举,可谓能求古人之意,匡后世之弊。

    杭州万松书院原是一座废弃的寺庙,弘治初年改为书院,但一直未启用,仅仅是一处人们游览的场所,潘仿发起,提学佥事万潮、知事严纲、知府陈力、推官陈篪等鼎力支持襄理,扩建书舍36间,配备教具和师资,每年乡试都有不少人因名额限制而落第,书院计划继续对这些士子加以培养,请王阳明作记。

    《万松书院记》说,三代之学,皆以明伦为教。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非明伦之学。不虑而知,即良知;不学而能,即良能。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故明伦是举业的基础,这是国家兴学的初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115 一载五记扬心学 师徒合力化桑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xq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