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10

作者: 明道1968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09:00 被阅读1次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10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思讲:孔子之言说:“明白中庸之理的人必然能够固守之,犹如明白事者必然能够躲避祸患一样。现今之人都自许说:‘凡是事情的未来我都知道,’这样适宜于防患微小之时。可是当隐伏的祸患出现在当前时,却茫然不觉,有如禽兽陷于捕捉它们的网、木笼、陷坑之中而尚不知退避,这样怎么为知呢?现今之人为道者也是如此,他们自己讲:“凡是最微妙的道理我都知之”,应该能选择而固守。可是他们虽然于中庸之理也能知并辨别出来,然而竟被私欲所间隔,连一个月的时间都守持不了,这就是此道之所以不明的原因。”

盖知见明了,方能固守的定。守持此道不坚固,则是正见不真的原因。所以,格物致知是非常的重要!

张居正讲:驱,是逐。罟,是网。攫是机槛。陷阱,是掘的坑坎,都是掩藏捉取禽兽的。期月,是满一月。子思引用孔子之言说:“如今的人,和他讨论利害得失,个个都说自己聪明有知,既然是有知,那么当隐伏的祸患在眼前出现时自然应该晓得躲避,可是此等之人却仍见利而不见害,知安而不知危,被人驱逐在祸败之地,就如禽兽落在网罟陷阱里一般,尚自恬然不知避去,这样岂是为知?就如而今的人,与他讨论道理,也都说自己聪明有知,既然有知,便有定见,有定见便有定守,现在于处事之时,才能辨别出中庸的道理来,可是又持守不定,到不了一个月的时间,那前面的意思就都遗失了。如此,就和那不能选择的是一样的,岂是为知?”因为其知之不明,所以其守之不固,这就是道之所以不明的原因。

相关文章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10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10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5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5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3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3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27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27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子思是讲:“...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28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28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2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2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6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6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5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5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4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4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

  •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0

    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30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经典《中庸》学习录: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pf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