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微信群里有人晒出来一些很有意思的“老照片”,照片背景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场景,对于曾经生活的年代,那份回忆自然而然涌上心头。
长沙的文和友也有这样的景点,也曾惊叹,看到那些老物件有点忍不住眼眶湿润,但那毕竟是长沙,没想到上海也有,以前可从来未曾知晓。问了才知道,上海的“文和友”在北外滩来福士那里呢。
趁假期的最后几天休息,坐上地铁7号线,走出提篮桥站,从2号口出去就是来福士地下两层的商场,右拐就是那岁月徜徉的地方。
门口的模拟小商店的柜台边已经是人头攒动,站在那里的都是银发一族,那柜台,那橱窗,都是他们小时候的回忆……
进入“弄堂”小门,映入眼帘的是蹲在弄堂口卖白兰花、栀子花的老阿姨,是弄堂过于嘈杂吗?怎么闻不到白兰花栀子花的花香?凑近一看才知道,这老阿姨是历史的沉寂,是蜡像。虽然是蜡像,也确实惟妙惟肖。
才走进弄堂,就有点“举步维艰”。银发一族的阿姨们,就开始留恋这里看到的一切。那窗台,那洗衣搓板,那水龙头,那公用电话……有的忍不住拿着电话听筒煞有介事的打个电话;坐在小板凳上对着那搓板洗洗衣服;看到那水龙头,也忍不住上前拧一下,虽然不会有任何水流出,只是这铁质的水龙头寄托着多少感情和曾经的岁月?
这里不仅仅是弄堂,也有曾经存在于弄堂的那些老字号商铺。各种小吃,点心应有尽有,只是那不是我所喜欢的。小时候也只是走过路过,闻闻味道罢了。
弄堂拐角有一块水泥台面桌子,上面立着的砖头作为球网,阿姨伯伯们早就忍不住挥拍打起了乒乓。水泥板上发出的“笃笃”清脆的声音,那是曾经假期消遣的欢笑。那乒乓球还是橘红色的呢,只是这乒乓板有点高大上,那时这样的双面胶的板子可不多见,一般都是用三夹板做成,打起来声音巨响。看到有这样的老物件,路过的阿姨,伯伯都会忍不住上去体验一下曾经的身手,我也不例外。
拐角处还有报摊,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杂志报纸琳琅满目,看报摊的是一个戴着鸭舌帽的小伙子,他也是一位爱读书的年轻人,手拿着报刊看的仔细,旁若无人。他也是一个蜡像。
阿姨,伯伯们又忍不住坐下来,或蹲下来,俨然是当年的模样。这书摊,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地方,看看翻翻,忍不住买一本《山海经》、《读者》……
远处似乎飘来糖炒栗子的香味,还有那熟悉的茶叶蛋的味道。放在街口的大铁锅里,有铲子有沙子,路过的人们忍不住就去翻炒一下,那曾经排队等候的糖炒栗子。不远处的老阿姨的茶叶蛋在小锅子里慢慢地煮着呢。
一路走下来,人群中时不时可以听到惊呼声,
“啊,这椅子帮老早阿拉屋里一模一样喏……”
“侬看,搿这水龙头喏,吾尼窝里老早就是个能样子……”
“只热水瓶,帮我的嫁妆当初的一样的”
……
老阿姨们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拍照,或者走到水龙头那里摆个pose,有的甚至坐在竹椅子上不肯走了,上下打量着,看到缝纫机,就会上前东摸西抹,忍不住拿着餐巾纸放在机头下面手脚并用的缝纫起来……
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催泪的,令人有点感伤,也更会使人珍惜当今的美好时光。很多时候,有对比才有意义。
2021.9.9校车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