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个作为显著的君主,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强盛。在乾隆之后的历史中,中国社会开始走向下坡路,渐渐被西方文明超越直至碾压。所以说乾隆这个皇帝的身上有着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这也是他被西方的历史研究者称为“大清国最后的老船长”的原因。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他对于自己的一生十分满意,所以自称“十全武功”。但是,有些事上还是有例外的,那就是在对待明十三陵挪用楠木一事上,这个“十全老人”却是个彻头彻尾的盗墓贼!
关于这件事,还要从一种在中华文化中比较珍贵的木材身上说起,那就是楠木。楠木是中国和南亚特有的珍稀木种,即便在今天也是十分珍贵的。在我国的贵州、四川、重庆、湖北等地都有分布。但是由于产量稀少和运输困难,所以在古代的金丝楠木更显得尤其珍贵。从北宋到明朝,营建宫殿多用楠木,取其耐腐、上下同粗、有香气。但明代对楠木的消耗极其惊人。径围大于六尺的楠木留着建造宫殿,径围三尺以下的楠木多被用来造船。这样的奢侈用法对于这样珍惜木种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这种对楠木的大规模毁灭性消耗导致明朝中期以后楠木资源枯竭。万历年间,贺仲轼负责建造被焚毁的乾清宫、坤宁宫。他事后写了《两宫鼎建记》一文,叹道“楠木尽坏于造船”。清代修复紫禁城,太和殿只得用松木当殿材。而且由于缺乏大木料,只好采用拼帮技术,“中心一根,外辏八瓣,共成一柱”,然后再做地仗、刷漆、包金。由此可见,此时的金丝楠产量已经十分稀少,即便是皇家使用也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乾隆年间,皇家园林的营建达到高潮,对楠木的需求也愈发加大。尤其乾隆帝一生热爱奢靡,对于美好的器物有着特别的迷恋。对于没有金丝楠这种情况,机智的乾隆还是想出了“对策”,那就是“借”!去哪借呢?自然去明十三陵,要知道那里埋葬的可都是明朝的皇帝,明朝时金丝楠的产量还很可观,所以殿宇灵堂之中采用金丝楠制造实在是很平常。于是,乾隆五十年三月发下谕旨,称“朕行幸汤泉,取道昌平,躬诣长陵致奠,见诸陵寝明楼、享殿多有损坏……周览之下,深为轸恻,自应重加葺治……即费至百万帑金,亦所不靳”。这道温情脉脉的谕旨看起来极其仁厚,但实际上的居心却十分险恶了。
此后直至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工部、户部、礼部等衙门以“大修”的名义对明陵进行大规模改造。先后“改造”了长陵、永陵、景陵、庆陵、德陵、献陵、裕陵、茂陵、康陵、昭陵、定陵、思陵。
这次对明陵的大修共耗银二十八万六千两,对各陵祾恩门和祾恩殿“拆大改小”,共腾挪出楠木大料238件、楠木墩头584件、改砍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25700余尺、花斑石500余块、整齐坚实旧砖130余万块,全都拉回京城“备用”。
而这些材料最后都用在哪了呢?答案是圆明园!后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圆明园毁于八国联军,那么多珍贵的金丝楠被乾隆费尽心力的盗来,最后不过付之一炬,实在可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