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真有什么不劳而获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年纪了。尽管诸多的不情不愿,年龄还是一年年的增长,刚迈入而立之年时的挣扎,赡老抚幼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南辕北辙,工作与爱好的擦肩而过,曾经那个最不喜欢的人,终于变成了自己。
还有太多的抱负来不及施展,还有太多的地方来不及流浪,还有太多的人儿来不及遇见,还有太多的故事来不及看完,时间就那么没了。一介布衣尚且如此,恍然间也就理解了秦皇汉武晚年孜孜以求长生的初衷——也许,只是还有好多想做而没有时间去完成的事情而已。要不怎么说婆娑世界、滚滚红尘呢,世事怎会一厢情愿呢?原来不圆满,才应该是人生的常态啊。
人至中年,终于渐渐明白了许多,看懂了很多,那些曾经拎不清的东西:
看过许多书,终于不再信书本上的东西了
没有了年轻时的莽莽撞撞,中年的自己终于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中式的教育太过圣人化,对人性的雕琢过于完美,反而让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世界观被反复蹂躏又重塑的痛苦过程。想起求学期间,书上的就是真理,就是圣旨,是“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的没有道理的道理。既然人生没有圆满的,人就没有圆满的,那书也就同样没有圆满的。《周易》如此,《论语》如此,圣经佛经也是如此。易中天就曾说,伊甸园里有条蛇,那条蛇是上帝造的,说明的是上帝不全善;那条蛇是外面跑进来而上帝不知道,说明上帝不全知;上帝没有阻止外面的蛇进入伊甸园,说明上帝不全能。这样一个不全善、不全知、不全能的上帝,其实也就是个可以犯错的人嘛。
年轻时写文章也喜欢引经据典,提高文字质量的同时,也有一点彰显渊博的小炫耀。后来发现引用多了无非是在凑字数,对文字质量的提升实在有限。大凡世人认为好的文字无非有几个方向,一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型,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想法旷古烁今,思维突破宇宙,像标题党,像抖音快手都是走的这个路子;另一种是绕梁三日型,观点模糊,绕来绕去,讲些似是而非、不疼不痒的东西,看上去颇有道理,实际上思维混乱,今天讲一个道理,明天再讲一个道理推翻今天的道理,跟神经病一样,所有的鸡汤都是这条路线;还有一种是高高在上型,满篇的圣人言论,教条主义,好像他自己马上就要白日飞升、立地成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样,各种被人津津乐道的大师分享就归于这个范畴;如果非要再凑一个的话,那就是神灵附体型,屌丝俘获白富美,草根创业成功,小学没毕业成为书法大师,一节声乐课没上出了个街头爆款的广场歌等等,所有的逆袭文都是这个套路。
人生最大的道理,就是没有道理。有时翻朋友圈,看到许多很“努力”的人,还是脱不开这个判断的藩篱。大水漫灌式的信息输入没有任何意义可言。许多没有道理的道理,讲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道理。好比说每次有人跟我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时候我都有扇个耳光过去的冲动,然后再问问他响了没。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判断,这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毕竟,人生不可复制,成功无法粘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今读书,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作者的当时境遇,体会到不同的人生观点,这才是一大快事。至于从书中得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意义,留给学究们好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752530/4481dbe560fe6410.jpg)
我欣赏你,但我不认同你
年轻时看到美女,看惊世容颜,看环肥燕瘦;现在看到美女,看明眸眉黛,看一颦一笑,这个由偏到全的过程,便是看待事物格局上的差距了。
遇人多了,知道了哪些品质更为难得,哪些毛病更难自省,便已足够。我欣赏你的优点,但我不一定非要认同你的做法,更没必要去接受,我不是你爹你妈你二大爷,没那个义务。
《一代宗师》里的宫二说的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人到中年,算了见到自己和天地了,离众生还差一步。见自己无非是自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这就是见自己的问题。见天地,天地之间有杆秤,举头三尺有神明,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懂方寸,知进退。人到这个份上也算活明白了,至于见众生,是很少有人能达到的,有的人是求而不得,有的人是避之唯恐不及,我算是后者。我庆幸和欣慰的唯一从青年带到中年的东西,就是脾气。这个脾气有很多称呼,孟子叫赤子之心,毛主席叫书生意气,都挺好。
这个脾气让我在职场多处碰壁,朋友无几,但我从不曾想过要改,因为这才是我自己呀。如果搞文字的连板凳都坐不住,连想法都要隐藏,连时间都要花在人际交往上,那才是真的完了。
所以,我讨厌你就会让你第一时间知道,我会远远的欣赏你,但不会去认同你,我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好多人都把事情搞得太复杂了。知我者,二三子,足矣。
我们都只是个故事
初闻不识曲中义,再听已是曲中人。
我喜欢聆听。以前最喜欢坐绿皮车,听火车上的人讲三百六十行、讲天南海北、讲花前月下、讲历史浮沉、讲世道变迁、讲奇闻异事、讲家长里短,闲来无事公交上投一块钱从头做到尾,一篇文章的素材和思路也就差不多了,那时的积累是件有趣的事。后来很多人知道我这个秉性,喜欢找我聊天,聊工作、聊事业、聊爱情、聊家庭,吐槽下公司,抱怨下丈母娘之类的琐事,我只是偶尔应答几声,像个听大人讲故事的小孩。
久而久之我便像个树洞,能听到很多平时听不到的东西,虽无甚用,却也蛮有意思。东飘西荡的十几二十年,也遇到了诸多不顺,有时只是一个人喝酒,有时也会找个人絮叨几句,无非身边烦事,不在乎对方听与不听,说出去后就感觉很舒坦。像电视剧电影里男主对女主说的那个常用的梗“你哭吧,哭出来就好了。”
世事如棋。有人说观棋不语真君子,也有人说落子无悔,其实都差不多。人生不是演戏,既有剧本,演砸了还能重拍,我们所经历的天大的事,都只是别人耳朵里的故事,没有人会在意,也就不用可以去在意别人。有时我会提点很中肯的建议,只是找个聊下去的话头,自己都没当真,别人就更没必要当真了。
既然接受了中年这个事实,就要承认精力不及年轻人,承认自己不再是嘴快一时爽的年纪,承认自己不再适合穿潮点的衣装。于是渐渐习惯了头上的星星双鬓跟洗澡时掉的许多头发,习惯了胡子拉碴的公交地铁,习惯了凡事不能横冲直撞,少说些,少吃些,手慢些,或许能比别人做得更好。精雕细琢自己的每一寸光阴,把余生过得充实而坦荡,我改变不了世界,世界终究也改变不了我,彼此相安无事,甚好。
适逢国庆假期,终于可以抽出时间来安静的雕琢一篇文字,心甚欢喜——杯里有茶,壶里有酒,桌上有书,窗外的天空在雨后板着张阴沉的臭脸,普天同庆的盛典与我何干。
原来,孤独不苦,一个人也可以是整个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6752530/97b60ccf996fd1e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