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苦忆母亲
前天,老六打电话,说“十月一”到了,要来给我们送包子。早两天老五也蒸好了包子,让我过去拿了些许。
寒衣节,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我们家乡叫十月一),家乡的乡俗是吃包子,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立冬了,要记得给过逝的亲人烧钱挂纸,送去寒衣,以此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我是家里的老小,常常被几个姐姐罩着,平常不管那个姐姐家里做了好吃的,或者逢年过节,姐姐们首先想起的就是我这个妹妹。
每每被几个姐姐照应着,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然而,每次姐妹相聚,由不得都要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包子。
母亲的茶饭非常好 ,尤其包子。
每当十月一来临,母亲总是提前一天就把食材准备好。
母亲是个急性子,又非常疼爱我们 ,从来不等我们过去一起干,而是早上天麻麻亮就起床,心里想的是赶紧做好,大家一到家就开吃。
发面是头天调的酵头(类似于发酵粉),然后一点一点把面揉起来。每次做包子,都要发起两大盆发面。这么多的发面要整整揉一天一夜。母亲常说:“面是揉出来的”,就是说如果馍馍好吃,面就得多揉,面粉不能一次加多,要勤加勤揉,这样发出来的面才有筋道,有嚼头。
可想而知,母亲揉面的那一夜能睡多久?
食材已经准备充分,母亲一起床,顾不得吃早点,就开始包包子。
母亲又是个细心的人。
包子有好几种馅,所以每次母亲都要把包子分门别类。
往往是一种馅,一个形状,一个模样。
有大的,有小的,有圆的没有花纹的,也有圆的有花纹有褶的。
如果馅的种类再多几种,母亲在出锅以后,再把不同馅的包子外皮上用洋芡(食用色料)印上不同颜色的小花,或一朵,或两朵,或不同色的套两个同心圆,或一大一小两朵花,或同色,或异色。
母亲说每个人喜欢吃得味都不一样,这样分开来,吃得时候各取所爱,不浪费,大家还吃得开心。
包子每次都做很多 ,母亲也把她对儿女所有的爱包进了包子。
母亲有一个专门放东西的小屋,你推开小屋的门,明知道母亲会做很多,你也会不免要惊讶一番。你会看到,这简直就是一个包子铺。母亲会把她的竹子簸箕、筛子 、大吕盆等家什里都盛满包子。
我们都埋汰母亲做太多,其实是怕她累着。
而所有人都知道,母亲想让我们吃饱了,走得时候还要打包带回。母亲是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准备了好几顿便食。
今天是母亲离开我们的第十个十月一,每当此时,都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包子。
母亲就是家的馅,如今母亲离去 ,家便也空了。
记得在母亲离世前的最后一个十月一,母亲依然做好包子等我们。那一天我有事耽搁了,去的迟了。
姐姐们告诉我,母亲等我等不着,急的往村口跑了好多趟,站在村口直盯着路口,望眼欲穿。
毫无疑问,我在村口遇见了母亲。
母亲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左盼右盼不来了”,又说:“肉疙瘩,你不想我吗?”
肉疙瘩是母亲心疼我们的代名词。
我有心逗母亲,就随口说:“不想!”
母亲一震,表情淡淡的望了我一眼,然后又说了一句“肉疙瘩”。眼里似乎有雾,表情也木纳了一些。
我没有过多在意母亲的反应,只是牵着母亲的手往家里走。一路上母亲像是话少了,心事重了一些。
这是和母亲最后一次手牵手回家。而我,母亲最心疼的“肉疙瘩”,却再也没有机会当母亲的面说“我想你”!
以前都是母亲做包子我们吃,今天,我也做了包子,以此祭奠过逝的母亲。
我小心带上自己做的包子,在寒风凛冽中,和家人一起在母亲等我的村口,跪倒在地,点燃纸钱,眼里也如母亲般溢满水雾。
母亲,今天就让我对您说:“我骗了您,其实我很想您,我无时无刻都在想您!”
母亲,您欣慰了吗?
希望您在天堂里,过得很好,也不再为我们操劳。

(齐帆齐第8期28天写作成长营打卡(1)字数1423,总计14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