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时,家家户户都有贴对联的习惯。对联,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人们对新春的祈盼和祝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般人家平时基本上不贴对联,只有在春节、婚丧嫁娶以及起楼盖房时才贴。过年时对联的内容,可以说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我记事以来正值文革时期,那时院门上贴的对联基本上是以反帝、反修、反对资本主义以及拥军优属为主题,以毛泽东诗词为主要内容,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等,院内的柱、门等处也基本上如此。但室内的躺柜、墙壁以及猪圈、羊圈、鸡窝、粮囤、车辆上则贴有针对性特别强的对联,内容带有鲜明的农家特色。如“衣服满柜”、“猪羊满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多拉快跑”等。改革开放后,对联的内容以歌颂改革开放、发家致富等为主要内容。同时,古代流传的佳联绝句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对联中,体现了言论自由的特点。
上学时,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锻炼着用毛笔写仿,并由老师给予评判,写得比较好的字老师还会用蘸着红墨水的笔画上圆圈。因时间较短,所以水平不高。家中院门等尺寸稍大的对联基本上请人代写,其他对联则成为我们练笔的机会。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不太工整,但大人们都要夸奖、鼓励几句,我们也是信心百倍、自得其乐。有时,也会帮周围的邻居写写对联,邻居们都要拿出点零食犒劳犒劳,我们极力推脱后盛情难却,只好装模作样地享用上一些。大人们讲这是规矩,过去有“先生提笔一壶酒”的说法,总之是不能让写字的人白费力气。大部分对联都在红纸上写就,但遇到家中有人去世时,前三年则分别在白、黄、紫色的纸上书写,顺序绝对不能颠倒,否则容易让别人笑话、主家怪罪,卖力而不讨好。
年三十下午,我们根据父母的安排,打扫院落、垒砌旺火后,就开始对联粘贴。将往年粘贴的对联清理干净后,刷上浆糊,两人相互配合、上下左右地对正位置,将上、下联分别对仗地粘贴到不同的位置上。因家中房间较多,大大小小的对联需要粘贴近二十余副,所以全部对联粘贴完毕需要一个多小时,时间已近下午四点钟左右。贴上对联后的院落,在红色的点缀下,顿时充满了节日欢乐、喜庆、详和、温暖的气氛,可谓是画龙点睛、蓬筚生辉。此时,家里家外的事情基本告一段落,我们燃放“二踢脚”麻炮后,开始了盼望一年之久的丰盛午餐。这也是一年中唯一以猪肉、粉条、豆腐为原料加工的大烩菜,主食是忻州特产的高梁面搓鱼鱼,那个香哪简直无以言表,用父亲的话说就是:猪肉粉条子,一挖两勺子。饭后,我约上几个小伙伴,挨家挨户、走街串巷地参观、朗读着各家的对联,体验着节日的氛围,顺便消化着腹中胀鼓鼓的积食,以享受晚上那更加美味的水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