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经典书籍、电影观后感简书电影院『闲话电影』
《百鸟朝凤》:黄土地,师徒情,匠人心

《百鸟朝凤》:黄土地,师徒情,匠人心

作者: 槿乐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6-05-16 21:21 被阅读61次

    一行6人选择看《百鸟朝凤》的时候已经是它上映8天后,而在这之前,该片的制片人方励为了片子的低排片率情急之下刚刚在微博上直播了“下跪”,恳请影院经理们增加《百鸟朝凤》的排片。一时间,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对这一跪展开是与非的讨论,今天我们不聊电影之外的所有举动,只说电影本身。

    进入影院的时候由于一些小插曲,当我坐到位置上时,影片已经从天鸣的父亲带着他到了焦三爷的家里,在之前不了解任何关于电影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演员的装扮和故事场景,我知道这是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故事,而且唢呐这个承载故事的器物出现时,故事的主线其实已经很明了。当电影里的人管爸叫一声“da”时,我忍不住对身边的朋友悄声说道“在我们那儿,老一辈人也是这样称呼父亲的!”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背景也越来越清晰,这是发生在八百里秦川的关于唢呐人的生存史。

    很是喜欢扮演小天鸣的这个小男孩儿,角色诠释的很到位,尤其是每一处表情都能严丝合缝的展现这个角色那时那刻的心理活动与神情。游天鸣身上那股孝道、尊师敬长、坚韧、倔强的性格从小就初露端倪,看似木讷,实则是个耐得住性子、悟性很高的娃。

    影片从一开始就提到了《百鸟朝凤》这首曲子的尊贵,以及所受之人、所用场景的高贵与稀有,它牵引着剧中人物的好奇心,也挑逗着荧幕前观众的窥探心理:这到底是怎么样一首曲子?直到故事的主人公天鸣从初学拜师到接力焦三爷的班,使焦家班变为游家班,再到天鸣完全继承师业,百鸟朝凤终于出现。就像经历漫长的孕育、分娩、养育的过程,只是终于养成的那一天,不料时代洪流滚滚而来,新技术取代老手艺,城市文化大面积扩散,吸引着无数对外面的世界无比好奇的人,农耕文明日渐瓦解,残缺不全,在新鲜事物的侵袭下渐渐灰暗。从焦三爷一曲唢呐要行接师礼、坐太师椅成为人人求而不得的尊贵待遇,到游天鸣带领师兄弟们奏一曲唢呐没了接师礼、报酬稀少再到西洋乐器与古老唢呐的正面交锋,高潮来了,新旧时代激烈的碰撞在一场荒诞的打斗中让人扼腕叹息却又无可奈何。

    时代始终是前进的,新兴事物登上了历史舞台意味着旧事物极有可能面临黯然退出的窘境,而处于新旧交替之间的人才是最难适应的。他们迷茫而彷徨,不敢相信曾经辉煌视之如命的技艺到了未来的某一日会成为旁人不足为耻的不入流的东西,就像焦三爷教导天鸣“唢呐离口不离手”,不料想等到他人到暮年时,唢呐竟成为了不能糊口的“玩意儿”。好一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豆瓣上有人认为影片过度煽情,我反而觉得只有故作姿态反而打动不了观众的催泪情节才是煽情,而像这部影片里能让人感情自然流露,随着唢呐声起声落和老一代唢呐人对于这门技艺的坚守与珍视让人动容的故事是情到深处,而非煽情。焦三爷这个外冷内热的倔老头趁着醉态吹唢呐的可爱劲儿让人心生对于匠人的由衷敬佩,而他重病在身坚持演奏完最后一曲百鸟朝凤时,即使口吐鲜血,也撑着场面,撑着徒弟们将要消散的心,更撑着唢呐在无双镇甚至在整个新时代里不肯低头的位置……动人之处在于细节。

    然而新时代还是要来,唢呐这种民间艺术的出路被归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踏入都市省城西安的天鸣与靠街头乞讨般吹唢呐的人相遇,像是某种隐喻,无力挽回又不愿放弃,尴尬着、矛盾着、叹息着。

    影片最后,眼含热泪的天鸣终于在师父的墓前吹了一首完整的百鸟朝凤,端坐在太师椅上师父的亡灵定睛聆听后的转身离去更像是某种告别与完结。留给观众的是压抑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的感怀与思考。

    我们一行6人,基本都已悄悄摸着包里的纸巾不搭理彼此,走出影院看着眼睛红红的对方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而内心里分明在说,哦,我知道你也哭了!

    身为西北人的我,从影片一开始便有了很强的代入感,尤其是唢呐声第一次响起的时候,那是小时候最怕听见的一种声音,也是再也不想听到的声音,但是无关于艺术。因为那时,在我们那儿,只有葬礼才用这种唢呐吹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鸟朝凤》:黄土地,师徒情,匠人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gb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