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鹏客文学社读山品水散文
珍藏古三峡——刻石篇(1)

珍藏古三峡——刻石篇(1)

作者: 三峡孬张 | 来源:发表于2019-07-28 10:43 被阅读172次


“白鹤梁”

 位于涪陵城北长江南岸大江之中的“白鹤梁”石鱼题刻,总长约1600米,自西向东伸延与江流平行。

 梁北侧水流湍急,为川江主弘;梁南侧水流较平缓,冬春两季波平镜,称为鉴湖。

 1972年有关单位调查时水位137.58米(海拔),梁被水流所分,呈上、中、下三段露出江面。

 石鱼水标及题刻文字,现存题刻文字163段,其中宋代约100,余为元、明、清代;据专家从史书和现存石鱼考证,白鹤梁有石鱼水标应始于唐广德二年或更早,至于出自何人之手,尚待进一步考证。

石鱼图案在白鹤梁现存14条,大小与水位高程不等,蔚为壮观,亦为水标辨识之重要课题。

 专家解读石鱼说:唐代所见鱼腹高,大体相当于现涪陵水文站历年枯水位平均值;清代康熙重刻鱼的眼高,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运部门当地之水位零点。由此可见,石鱼水标镌刻,是古代人民长期对川江枯水现象的认知结果。

 一块难露水面却最好保存的石粱,竟镌刻着自唐至清光绪乙亥冬季的长江水文史呵!专家观摩石鱼,研读题刻,列出了厚重的千年历史水文年表----这白鹤粱被尊为世界最古老的水文博物馆,当之无愧!

 1988年,白鹤梁即被列为国家级一级文物。

 长期以来,专家们围绕三峡水库蓄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其保护,伤透了脑筋。

 分割搬迁?离开了江,失去意义;

 拓片复制,作资料当然是好事,但实物呢,就让江水永远埋掉?用罩子罩住?想法当然好,但哪里去找能长期抵抗江水重压力而不遭破坏的材料作罩子呢?

 现行的保护方案是:罩子还是做,但罩内非但不抽真空,而且注水,使罩内外水压平衡。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罩内所有题刻可保留原貌,且不受江水冲刷和确保无泥沙淤积。但,这样的保护方案对白鹤粱而言,保是保了,护也护了,却使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在三峡蓄水后,再难一睹她的芳容。

专家对此方案的咨询表现得很无奈:眼下的保护方案己是费尽心机,只能如此啦。等将来,科技更发达了,由我们的子孙来更好地保护她吧!

 方案既定且巳付诸实施,福耶祸耶,谁也不知道。只有等蓄水后的岁月来作见证!

相关文章

  • 珍藏古三峡——刻石篇(1)

    “白鹤梁” 位于涪陵城北长江南岸大江之中的“白鹤梁”石鱼题刻,总长约1600米,自西向东伸延与江流平行。 梁北侧水...

  • 珍藏古三峡——刻石篇(2)

    “龙脊石” “龙脊石”乃重庆云阳县城前长江江心的一处长200余米,宽10多米的砂岩石梁。在三峡大坝修建前,每年冬春...

  • 珍藏古三峡——刻石篇(3)

    夔门石刻 三峡的石刻类别众多,构成三峡独特的历史文化。 三峡石刻题记,有治理岩崩灾害、清理河滩的碑刻题记、有作为航...

  • 珍藏古三峡——刻石篇(4)

    峡江石刻 三峡石刻题记,有治理岩崩灾害、清理河滩的碑刻题记、有作为航行标志的石刻,还有许多咏叹三峡风光的诗文,篆、...

  • 珍藏古三峡——险滩篇(1)

    崆岭滩 “青滩、泄滩不是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鬼门关”水深流急,礁石密布,“大珠”石梁长200余米,似一条大鲨...

  • 珍藏古三峡——古桥篇(1)

    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规划实施项目甚多,重点都妥善保护了。但凝聚人民智慧的许多古石挢,便只好采取留存影像的方式了。...

  • 珍藏古三峡——寺庙篇(1)

    水乃生命之源 人与峡的纠葛 其实就是人与水的恩怨 千古三峡 千古峡江人 用寺庙表达着对于水的千古礼赞

  • 珍藏古三峡——遗址篇(1)

    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人类文明演进的脚步从未停止:距今约300~400万年“元谋猿人”,证明长江...

  • 珍藏古三峡——民俗篇(1)

    哭嫁 千古峡江,人与峡共生共存。 在漫长的岁月里,三峡人——尤其是土家族人,在这爿土地上修养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民...

  • 珍藏古三峡——牌坊篇(1)

    千古峡江,文物古迹多,寺庙多,风光绚丽。 孬张走遍三峡库区各市、县,对那里可谓熟矣。 向列位介绍了古桥、古民居、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珍藏古三峡——刻石篇(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ps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