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古三峡——险滩篇(1)

作者: 三峡孬张 | 来源:发表于2019-07-31 11:46 被阅读17次
黄魔滩(亦即"九龙奔江")

崆岭滩

“青滩、泄滩不是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鬼门关”水深流急,礁石密布,“大珠”石梁长200余米,似一条大鲨鱼纵卧江心,把江流分为南北两漕:南漕乱石嵯峨,水流紊乱;北漕弯曲狭窄,礁石交错,恶浪滔天。更有甚者,“大珠”下端的“头珠”、“二珠”、“三珠”,呈“品”字型排列,扼守在南北两漕之水流出口处,且不常露出水面……船过崆岭,驾长和水手们非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和娴熟的技艺,谁敢冒死闯此“鬼门关”?

面对艰难险阻,总有悲壮的故事发生:船至崆岭,“必从大石左旋,捩舵右转,毫厘失顾,舟糜石上”。据不完全统计,从1898年至1945年47年间,先后在此发生重大海损事故17次,“福来”、“福远”、“福川”、“福平”、“瑞生”等轮船都在这里触礁沉没。其中,尤以“瑞生”号沉得冤枉。

枯水季节,崆岭滩“大珠”尾部的岩石上,有船工们用血泪书写的三个大字:“对我来”!上行船只至此,首先要将船头对准“大珠”尾部的那块怪石,然后借助泡漩回流之推力,方能避开暗礁,冲上险滩。

1900年12月27日,寒冬时节,峡江水枯。德国的“瑞生”号轮船由此入川,面对险滩恶浪,船长惊慌失措不敢前进,只得改用一名中国引水掌舵。这位谙熟川江航道的引水,将轮船按常规朝着“对我来”迎面扑去,洋船长以为他故意破坏,盛怒之下将中国引水推入江中,然后亲自操舵调转航向,避开怪石。岂知一般强劲的横流将“瑞生”冲向“三珠”,只听轰隆一声巨响,船毁人亡……

纤夫石 泄滩 崆岭险滩:"对我来"

哦,历史把传奇写在纸上,我辈过往崆岭滩,留点什么给历史呢?打探崆岭来历,庙河小镇的长者说得神采飞扬:古时船只过滩,单凭人力拉纤,多要将船上的货物卸下,“必空舲而后得过”,崆岭滩亦即“空舲滩”也。

由“必空舲”而“不空舲”,历史演译着峡江的变化,改变着庙河人的生存方式。在漫不经心的岁月里,人们丢掉了难能可贵的与命运抗争的一个搏字。千古崆岭暗然失色,整个西陵峡河谷显得平庸乏味了。

失却了险境的西陵峡,能找出几个善搏者呀?

相关文章

  • 珍藏古三峡——险滩篇(1)

    崆岭滩 “青滩、泄滩不是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鬼门关”水深流急,礁石密布,“大珠”石梁长200余米,似一条大鲨...

  • 珍藏古三峡——险滩篇(2)

    新滩天险 “打新滩来绞新滩,祈盼水神保平安;血汗累干船打烂,要过新滩难上难”。民谣乃豪三峡---新滩的真实写照,只...

  • 珍藏古三峡——古桥篇(1)

    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规划实施项目甚多,重点都妥善保护了。但凝聚人民智慧的许多古石挢,便只好采取留存影像的方式了。...

  • 珍藏古三峡——寺庙篇(1)

    水乃生命之源 人与峡的纠葛 其实就是人与水的恩怨 千古三峡 千古峡江人 用寺庙表达着对于水的千古礼赞

  • 珍藏古三峡——遗址篇(1)

    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人类文明演进的脚步从未停止:距今约300~400万年“元谋猿人”,证明长江...

  • 珍藏古三峡——民俗篇(1)

    哭嫁 千古峡江,人与峡共生共存。 在漫长的岁月里,三峡人——尤其是土家族人,在这爿土地上修养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民...

  • 珍藏古三峡——牌坊篇(1)

    千古峡江,文物古迹多,寺庙多,风光绚丽。 孬张走遍三峡库区各市、县,对那里可谓熟矣。 向列位介绍了古桥、古民居、古...

  • 珍藏古三峡——城门篇(1)

    三峡库区沿江十多座古色古香的城池,均因三峡水库涨水被迫迁建高处或它处了。 古老的城市消逝,许多的老旧城门亦随之消亡...

  • 珍藏古三峡——刻石篇(1)

    “白鹤梁” 位于涪陵城北长江南岸大江之中的“白鹤梁”石鱼题刻,总长约1600米,自西向东伸延与江流平行。 梁北侧水...

  • 珍藏古三峡——远古篇

    考古发现证明,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民族之发祥地。 三峡远古刻划符号之发现,将长江文明推前至7000年前。 现挑选一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珍藏古三峡——险滩篇(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ez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