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
原文: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有言:政者正也,正者,无如天下人所敬仰之君王自身为正,则天下人望而知之,莫不风从。所以说,为政者修身以正静而能循道,厚德以仁义而能爱人,则君臣相得以忠惠,官民相得以亲爱,父子相得以慈孝。此所谓一言僨事,一人定国者也。故曰人道敏政,正好像一颗大树拔地而起(预示着生长的好时机),则千万颗大树争相呼应一样。
原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有言:明君能够行仁义,仁者爱人而爱及于人,所以亲亲,亲亲者同人,所以人以类聚。义者知止得宜而动静行方,所以为正,赏正而诛邪,所以不争而和。亲亲而不能同人,所以别远近以亲疏之显;尊贤而不能尽举之,所以分上下而尊卑之等;远近上下出则不得不制礼而条之,乐而和之,礼崩乐坏则纷争起矣。
原文: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有言:人之达道五者,社会关系之汇总,如果此五道都能够通达顺畅者,必智虑通而行仁义者也。而实践达道五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智、仁、勇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但是这其实是最基本的对君子的要求,如果要称之为三达德,那么一定是大仁、大智、大勇。有什么区别?下面就说到一些标准。
原文: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有言:生而知之者,可以知行合一者也。学而知之者,通过格物致知,君子达贤赋能之道也。困而知之者,虽然困窘,尚能知耻后勇,也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犹有可为者也。矇昧者,教以法令制度规矩,使能止之者也。好学近乎智,非真知也,即使学习到了真知,不一定能够融会贯通也。大智者,必以明于大道之变化趋势而能以一知万者,能够融会贯通包罗万象者,所以大智者见微而知著,见始而知末者也。力行近乎仁,非真仁也,即使知道了真仁而未必能尽行者也。大仁者,必以天下为己任,摩顶放踵而利天下者,所以大仁者见利于天下者必为之,见害于天下者必除之者也,利害之间必以大智为基础做决断也。知耻近乎勇,非真勇也,即使真到了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时,无非取舍之间尔。大勇者,必以大智大仁为基础,明察天地变化,悲天悯人者也,大勇者,敢于做出任何常人所不能不敢不愿做出的决断,并敢于承担与之而来的一切责任和后果,大勇者必大智大仁者也。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有言:以智仁勇兼具之君王,能够法四时,节进退,序远近,别亲疏之法,明赏善罚恶之制断,行治国、礼贤、爱民之正道,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定幸福。
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有言:精诚之至,动乎天而应乎人,感动天地万民者也。所以心诚者,神明也,神明者,思虑通达也。何以心诚?生而知之者,知行合一则心诚神明。学而知之者与困而知之者,将以自强不息之精神,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终身行之以达明道而已。人能明道,则理通,理通则知止,知止则自足,自足则敬天地鬼神,敬天地鬼神则心诚,心诚则神明。所以没有超出凡人的积累和付出,哪里会有什么收获呢!
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有言:具天性者,有自然之德,纯樸而能明道,所谓生而知之者也,率性而行自然能知行合一。教学者,为人之道,学而知之,知之能明,明儿能行,行而能久,久而能醇,醇而能诚,诚而神明。诚之至,率性而行,不知自明;明之至,循道而已,天地诚不我欺也。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有言:至诚者,率性而行,必能尽己之性;至诚而仁者,亦能尽人之性,亦能尽物之性。所以至诚而明道者,圣人之同学者也,与万物同化,与天地同参,与天下人同乐。
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有言:能致曲者,必贤能之人。贤者好学,广种薄收,日积月累,必有开端。大道一体,其能致曲而推而广之者,或可一窥门径而循其途。大道坦坦,循道者因曲而诚,因诚而明,因明而化,所以至诚能化。能者挟技,一技至精至妙者如庖丁之解牛,师旷之辨音,亦以至诚而可以通于大道,所以亦言至诚能化。
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有言:所谓精诚之极,上可感动天地,下可感化人心。而不善之人,思虑乎狡诈形于貌,行动乎诡异现于形,唯挟妖风邪气恶貌猛力以自重,虽普通之人望而知之。
原文: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有言:至诚之人近于樸,心无杂念,中无挂碍,无忧无虑,无喜无怒,无偏无私,无党无徒,能够尽其自性,所以自成。大道散于万事万物,因其所有,成其所性,聚而成形。自其所有也,生其德性,是故万事万物莫不自生自灭,各有其理,理虽不同,其道一致。至诚之人,以其自性体会万事万物之性,如水映云天,镜形万物,倏忽之间,道德在焉。所以至诚之人往往自诚而明,自明而感知天地之变化,知天地之变化而能与时偕行,开物成务。
原文: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有言:至诚之人如天地,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么持之以恒就可以长久的坚持下去,把握天地运行之道。把握了天地运行之道,并按照规律和趋势行动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和成功。不断的取得好的效果和成功的过程,会激励自身与周围的人一起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能够与天下人共同成功就是有利于天下人,就是造福施德于天下人,天下人就会信任和支持能够有利于他们的人,并赋予圣人这样高明的称呼。所以说天下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宇宙天地,人事万物,贵诚,贵一,一则天下定,万物生。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诚与非诚呢?无非就是言、行、时间三个要点。言可以用嘴说,可以用行动说,可以用时间说,可以用各种表达方式,总之会传递给你言者之意,甚至不言者之言外之意。行即行动、行为,最终会以一个循环周期进行评估,此行与此言是非对应,对应得上就是符合,对应不上就是虚妄。时间是验证符合还是虚妄的必要条件,而且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知道符合是完全符合,偶尔符合,还是完全不符合,所以时间的累积是验证的过程。至诚就是完全符合,所以是一,是说一不二,是规律,是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