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荡》之四

作者: 徐云喜 | 来源:发表于2017-10-26 00:14 被阅读236次

    老部荡之四一一一铁血丹心卫家国

    鹊桥仙

    岭南春色,他乡晚照,此恨绵绵如缕。梦回故园泪沾襟,酒醒后,难调心曲。

    诸侯鱼跃,列寇环顾,万里江山受辱。可叹烽火满神州,手中剑,杀狼屠虎。

    日军的滔天罪行,造成了无数惨案,也让老百姓明白了,落后就要受辱,软弱就会被欺。乡亲们自发送孩子参军,大好男儿,理应保家卫国。

    可敬的父老乡亲,就我们那一个村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中,送出的军人就达100多人,其中团级干部3人,至1949年到现在退役军人还有28人。

    我的父亲徐上安是1955年参军的军人,三叔徐上义是1960年参军的军人,叔祖徐海庭与二伯父徐上吉被抓了壮丁,叔祖逃回来种地,二伯父有的说战死沙场,有的说逃到了台湾,离开后就再没有了联系。

    儿时从老家到红旗的路上,常见到路边土墙房子门眉上挂有“光荣军属”“光荣烈属”的牌匾,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土墙屋与牌匾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英雄不能被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没有忘记那些英雄。我咨询过村长王云南,他一口气说出了王子英,王岳江,王大六,王小六,王帮凯等十来位烈士的名字。还有徐姓,张姓,杨姓,李姓的革命先烈,这数字大得惊人。

    是他们用青春与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是他们用信仰与生命,照耀着后世的欣欣繁荣。

    石首历来是革命老区,是英雄之乡。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我市军官最高级别的刘老刘精松上将。

    开国将军就有8位,他们是:

    王尚荣中将(1915一一2000)

    成钧中将(1911一一1988)

    顿星云中将(1912一一1985)

    傅传作少将(1914一一1982)

    廖述云少将(1915一一1994)

    周少庚少将(1911一一1970)

    夏耀堂少将(1908一一1972)

    周九银少将(1908一一1979)

    这些开国将军,历史已给他们定位,他们,是我们石首人民的骄傲。

    还有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他们在几大战争中英勇战斗,默默逝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还没收集到我们村那些烈士的详细史料,有待以后我去老家采访取证。在此讲两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建国初期,老部荡之南3公里,有村名多子桥,村里有一徐姓旺族,徐老爷子家财颇丰,为人谦和,请有多位长工,联合村有一李姓少年也在帮他做工,少年英俊勤快,被徐家小姐看中,但老爷子嫌其门户不配,未允。

    徐家小姐知书达理,女红皆能,貌美贤淑,幼时即裹脚。痴情刚烈的小姐非要嫁给家里的李姓长工,离开富贵的家族,与李姓少年私奔,就定居在老部荡边,他们开荒造田,育了5子2女,5个儿子为:李龙超,李龙锦,李金龙,李银龙,李龙强。儿子们成家立业,开枝散叶,孙辈已有数十人。

    徐家小姐名叫徐有音,出生于1911年,从一名娇生惯养的娇小姐,变成一个相夫教子、纺纱织布的农家妇人,因是小脚,除了不能下水田干农活,其它的事情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活到90高寿离开,她用朴素的一生,见证了爱情的忠贞与坚守。

    李家少年叫李茂清,终其一生,对夫人礼敬有加,从未点过一根指头,用终身的赤诚来守候着夫人的柔情。

    李家五子忠厚善良,侍母至孝,60多岁了,老母亲一声怒喝,他们还像个孩子似的言听计从。家族团结,在我们那一方传为美谈。

    徐有音老人会熬姜糖,用黄糖或是黑糖加水用文火熬成糊状,加点生姜沫与干桔皮调匀,然后拉成条状,切成一小颗一小颗的姜糖,儿时的我们没少吃她老人家做的那种美味。

    难怪有人说,真正的幸福是:有人与你共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

    徐家小姐有兄长名徐上校,是国军的一个军官,解放后被捕,收押在茅草街乡监狱。(生平与军功暂不可考,这里只述说故事)

    老部荡的北边,也有一徐姓旺族,有革命军官名徐徳贵,新中国成立后,任首任复陵乡乡长,掌管一乡之大权。(注,《石首县志》记载,茅草街乡1949年为复陵乡,1952改为新陵乡)

    徐徳贵与徐上校自幼相识,长大后各奔前线杀日寇,只是后来国共矛盾,徐上校被捕后,可能要实行枪决。

    徐徳贵那个纠结啊,发小反目,兄弟阋墙,只是各为其主,干革命本身并没有错,这下要枪毙兄弟,怎么又下得了手呢?这让他寝食难安。

    在要处决徐上校的前一天晚上,徐徳贵收到叔父徐仲爱的一张纸条,纸条上用楷书工整写了8个字“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徐徳贵见到纸条后,沉思良久,他做了一个捅破天的大事,私下放走了徐上校,并赠送战马让其逃跑,兄弟二人挥泪而别。

    徐徳贵犯了严重的错误,放走了阶级敌人,这下自己也性命难保。幸有贵人搭救,有上述的一位高级将军讨保,处罚为:摘掉乌纱,判刑三年。

    徐上校星夜逃跑,徐徳贵连桩获罪,在此,对此事不作评论,有请诸君见仁见智了。

    徐徳贵出狱后,回家种地,就在老部荡边的二队落户,作个田家翁而无悔,也算是积了阴徳,生育7子,为徐云树,徐本耀,徐男强,徐文强,徐本仁,徐云和,徐云新,子孙多有出息。

    那位给徐徳贵递纸条的先生何许人也?

    老先生名徐仲爱,书香传家,考取了清末秀才,以教书为生,熟读经史子集,知晓礼仪文章,在当地颇有威望。

    徐仲爱老先生才华满腹,却无子嗣,立云斌兄的父亲徐敬堂为子,徐云斌在我们村做了20多年的村干部,现已退休。

    徐仲爱老先生在家中排第二,上有兄长徐伯爱,下有三弟徐季爱。

    徐季爱老先生人称季爱三嗲,力大能挑300斤,凭双手勤扒苦做,创造了一些家业,家境还算殷实,但绝不是为富不仁的那种地主富农,常接济乡邻,和睦乡里。

    季爱三嗲与夫人生育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徐季爱老先生有独子名徐上毅,为中国远征军的军官,曾远赴缅甸抗日救国,颇得国军高层赏识,后来随蒋逃居台湾,终生未回到大陆,客死他乡,含恨九泉。

    徐上毅从军时在家已婚,娶妻田氏,育有一子名云椿。云椿娶妻周氏,终身未育,立侄子徐大红为继子。

    改革开放后,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局势明显好转, 从台湾回来省亲的军人,说徐上毅在台湾是一个很高级别的将军,并未屠杀过共军,后来病逝于台岛,据说还捎回了徐上毅的多封书信。

    那时我还年幼,台湾省亲团回来,我们小孩子跑去看热闹,见到田伯母一家人悲天喊地地恸哭,现在思及,应是台湾回来的老乡带回徐上毅的遗物。

    睹物思人,青年一别,竟成永决,半个世纪的思念,被一道海峡阻隔。那横刀立马的英姿,那率军杀日寇的壮举,在老部荡上空回旋……

    还有一个传说,是徐上毅将军杀得日军胆寒,被鬼子密探获之家乡,带队来老部荡屠村挖坟,以解心头之恨。

    据说,日军扫荡村子时,乡亲们奋勇反击,打死了三个鬼子,才引来鬼子的疯狂报复。

    无  题

    午后酒酣,小楼独倚微寐间,有闷雷响处,惊起上层楼。极目关沙,芳草尽,春落霞掩涌,思绪悠悠,沉吟不知时光逝。又是黄昏时分,听倦鸟归巢,感尘世碌碌。那堪,山前几缕游魂,幽风扑面,惹下离愁又断,竟无语凝噎。心飞万里,立尽斜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部荡》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qh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