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运营新人,自己最近参加了三节课的运营P1系列课程,学到的关于运营的一些认识,现以“知识分享”的形式写一篇总结,谈谈我对这个职位的理解及自己的行动
1. 为什么是互联网?
任何一个浪潮到来之前都是如此地汹涌,以至于很多人会对此产生敬畏之心。而那些能够预见未来的人看到的则是新技术与新商业的同步演绎。
从来所有的好职业都是与当时的稀缺资源最靠近,收入也不会太低。比如上世纪的公务员工作就是铁饭碗,多数是因为人际关系仍然是做事法则之一。而当下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上至产品革命,下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化已然不可逆转,席卷所有的行业。
可以说,只要社会上还有不爽的地方,还有未被整合的资源在未来,这个行业仍然有无数的可能。
时间推回到2000年,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就不是好工作了,大多数的工作前景好只是好一阵子,因此要带着变化的眼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刻准备迎接变化。
2. 为什么是运营?
黄有璨老师在《运营之光》一书中说道,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是运营驱动的。
确实,在过去十多年的互联网行业中,同类产品太多,尤其是刚刚兴起的产品来说,单一靠产品取胜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例如早年像滴滴或者美团这样的产品和公司,之所以能在过去几年迅速发展起来,迅速能在各自领域里面竞争白热化的时候脱颖而出,背后关键点一定不是他的产品有多大创新,一定是他的运营做的足够好,。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今用户的存在感和话语权越来越强,产品的声誉越来越取决于用户的口碑分享。不同于以往中心化的信息分发逻辑,如今任何一款火爆的产品都会借由如今的社交网络快速传播,比如先前的足记APP,或者是新世相逃离北上广等活动。而运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去更好地连接产品和用户,所以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分发和传播渠道去连接用户,重视跟用户的互动。
信息分发逻辑的变化运营将发挥越重要的作用,还有一点原因就是要通过运营的手段做好一件事的需求太多了,并且越来越多。运营的主体越复杂、整个生态越庞大,对于运营的挑战就越大,运营需有效途径。要迎接更多的变化,更深刻地去体察用户的感知与变化。任何用户眼中新鲜的事物都会成为连接的手段,微信公众号、社群出现之后,快速掌控并熟练操作等等都是获取用户关注的。
3. 何为运营
可惜的是,在过往的十几年中,运营被很多业内人士多误解。在很多人眼中,运营就是打杂的,同时传统定义上的各运营模块职能边界模糊,交叉严重,也是很多人不明确运营价值的原因之一。
运营的框架更大,为了连接好你的产品和用户所需要使用的一切手段都可以叫做运营。这注定了运营工作的多维度、日常性、以及变化
运营的成长路径不是那么清晰,比如做产品你可能知道自己每个阶段负责的功能/模块是如何变化的,但即便再高级的运营,也避免不了要淌入具体业务的工作中,比如我在滴滴实习负责社区运营时,主管仍然在负责看用户的数据。
同时,在一个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运营的工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产品上线的初期,运营的工作就是要找到精准的渠道导入用户,同时降低用户对于产品的预期,提供超出他们预期的体验。
运营核心关注的两件事情,拉新转化和成交,以及用户维系。
无论何种业务类型,都跳不出这两个范畴。而业务所关注的侧重点是取决于业务类型不同,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的。举例说明,求职类的应用,很多的用户只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成为产品的用户,在这种业务形态中,运营就会更加注重销售、转化和成交。而在另一种业务形态里面,如社区社交类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要更加高频和深度的,运营就会更加侧重于用户维系。
4. 运营养成
4.1 运营人的成长历程
第一阶段:具有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第二阶段:让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变得出类拔萃,并且可以对结果负责。
第三阶段:开始Hold一些比较复杂的大型项目,明白资源争取与分配,
第四阶段:制定策略,规划工作,有对行业的基础认知
4.2 运营的心法
根据战略配置资源,基于数字做决定,依靠沟通推执行
具体说来核心工作方法如下:
1.杠杆心态:撬动整个项目推进下去的破局点,需要先搞定的事情,单点突破
2.流程化的思维方式:用户场景的切换,这里拓展处和体现的也有思路多,精细化的工作方法
举个例子,当被要求提升某款产品的销售额时,需要将整个售卖过程进行拆分,进而分析提升每一步骤转化的措施和方法。
房地产行业的业务链漏斗原理:广告宣传--销售线索--跟进成交--购买--分享--口碑传播
4.3 运营人的价值:
短期价值的创造遇到瓶颈和阻碍无法突破,可能最好的办法和思考逻辑,是先让一部分用户在你的产品中能够得到某种稳定的价值预期,并持续满足他们,然后再通过放大他们的满足来获取更多的用户认可。
假如你真的能够搭建起来一个良性循环生态,用户愿意跟你更深度跟高频的发生关系,这个生态最终可以实现自循环的状态,产品就会孕育出更大的价值,典型如知乎的发展。这个感受给到运营从业者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也是非常高的。
我的一点切身体会就是,运营人员的一点细微动作,在用户端都有机会被无数倍地放大。
5. 关于认知升级
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道作业题?用输出知识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是建立个人品牌的最好方法。这种个人品牌可以帮助你未来换工作,增加影响力,增强认知,甚至必要的时候做为你企业的一种推广渠道。
这是课间思考作业中的一段文字,我觉得阐释得很棒。
黄有璨老师在关于知识付费的文章中提到给新人成长的几点建议:
1.得到的启发要加以应用,价值才能最大化
2.新人要扎实培养能力,而不是追求高大上的方法论
3.提升具体的能力,需要不厌其烦地做大量基础服务
傅盛也在自己的认知三部曲中提到: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而认知意味着做选择,你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等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考量。
怀有一种审视自己的态度,养成输出的习惯记录自己的成长,从反馈中汲取经验获得成长,这是我最近一直在修炼的。
比如可以点击链接,我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主页,这是我这个月以来写的两篇长文章,可能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作为自己认知升级计划中的一部分,我会坚持写下去的。
无论何时,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网友评论
同学思考好全面,思路框架也很清晰,加油哦。
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