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只支,一名在简书已经连载就要两年的历史连载作者,2016年2月5日来到简书,在2017年12月28日成为签约作者,为自己两年的写作生涯也为自己2017年留下了一个不错的结尾。
还记得今年的3月9号,我刚刚结束自己将近二十五万字的清史连载,把自己感悟写于写长篇连载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一文,在年底顺利成为简书签约作者,这是我想不到也不敢想的。
侥幸比大家早迈出一步,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也顺便一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一家之言,我将就的说您也凑乎的听。
1.要稍加考虑“功利”但不要急于追求“变现”
说到功利,可能有些文艺青年自诩的朋友就觉得我俗了。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其目的性的,但无非两种:物质和精神。
仅以我个人认为,就当下中国而言人们精神上的满足一般都是通过物质来达到的。
有钱人有多快乐?抱歉,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
但我说的“功利”,这里说的物质不单指钱,它是功利主义所追求的“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
我相信每个认真的作者,每个放弃自己娱乐放松社交等时间去写文的作者,不仅仅是为了爱好,不仅仅是为了像记录日记随笔一样,他渴望得到认可,他渴望有一天自己屏幕上的文字变成印刷物上的铅字。
无关销量,无关物质回报,更谈不上改变命运陡然而红,就这样一本简单的实体书,在生命中有了意义,是一个对自己而言的挑战,是一个对自己人生的肯定和纪年,这本身就是一笔财富,精神的财富。
至于价值,难以衡量。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我首先先给你降降温:
要做好打持久战烧冷灶的心理准备。
首先,鸡汤文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如果你有留心观察,你会发现鸡汤文的空间在急剧缩小,如果你之前关注过一些鸡汤文和作者,请看看他的主页是否还挂有“签约作者”的标签。
这已经说明了问题,这不是简书的问题也不是谁的问题,而是鸡汤文本身的问题:
通过单纯的精神激励已经无法满足于社会实践。
说人话就是看了鸡汤文对个体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马克思告诉我们世界观指导方法论,你怎样想就会怎样做,但马克思哲学之所以科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哲学的地方就是实践。
说到底,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有几个朋友,怎样怎样,看完之后你豪情万丈雄心壮志,那一刻真是心比天高,相信自己也可以如文中那样蜕变那样特立独行那样活的精彩自在。
怎么做?
你不知道,文章也没告诉你,任凭你怎样拖动进度条整篇文章也没有告诉你任何有关实践的方法。
鸡汤是一种进补,少则精多则腻,中医有言大补也是大毒。
当然如果你可以写成王小波、韩寒、冯唐、梁文道、这类的,你写的就不再是鸡汤文,而是一种人生的阅历和感悟,以及你的大智慧。
抛开普通人做不到以上几位这样的,就是年龄上也达不到。
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体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经历大风大浪,谈谈人生?
就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水平,少花点钱多上点课考试难一些就觉得自己吃了大苦头受了多大委屈似的,愣是刷微博刷一晚上也不看本书哪怕是打鸡血的畅销书,为所谓的爱情堕落沉沦要死要活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没啥盼头的,有资格吗?
答案自不用说。虽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你需要找一个属于你的专业特长,然后抱着一根钉精神往里钻研,持之以恒的耕耘,做成在这方面有发言权的一份子。
只有这种系统化的东西才能对人有着较大的帮助,这是对写作者本人而言;对出版而言,也只有这类才有出版的基础。
我对于历史,对于清史,就是属于以上,而这也是我成为签约作者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理由。

至于“变现”,其实我想要说的就是别着急,不要看到别人的好就着急眼红,不要看到有关IP有关网文有关公众号又有多少投资又有多少回报就急不可耐无比烦躁好像自己错过一个亿似的。
从单纯的数字角度来说,在不考虑机遇天赋等情况下,我们假设每个人距离成功只有3的单位且每人移动距离都为1的单位,当你迈出第一步走到1的单位的时候,你看到了有的人走成功,这是为什么?
因为在你为0的时候人家已经站在了接近成功的2的单位上。
这是公平的。
至于你说你现在是不是晚了?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而后是现在。
2.多下一些“无用功”
首先声明本人不带有任何的性别歧视和直男癌思想,这是做一个客观的表述。
女孩子,普遍上是很爱学习的,哪怕上了大学也是如此,一门考察课连笔记带作业可以写完一个本。
而我,学渣,买一个最薄的本赶在期末前也就写了四五页,上课时间要么是看闲书就是看闲书,不是实体书就是kindle。
成绩下来了,女生90,我80。
没有区别。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浪费,一种本末倒置的浪费。
然后,第一次上中国近现代史的专业课,当老师侃侃谈到《天朝的崩溃》一书时,话语止住了。
“难到同学们不知道这本书吗?没看过?”
语气中透露着难以置信还有几分怒其不争的火气。
“茅海建。”
在鸦雀无声的教室里我的回答回荡着,我确信那一刻老师的眼睛亮了。
和学业相比,这是“无用功”,但在这一刻它有了用武之地,老师从此记下了我,在以后的课堂上仿佛只有我们两人的一问一答成了家常便饭,老师私下对我的一些指点让我很是受用。
这位老师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是我们学院的大牛。
读闲书,看似是无用功,但“无用”和“有用”本身就是一种相对转换关系,根据不同场景它们的意义作用也是不同的。
而在它意义作用生效之前,我们是无法判断的。等到我们知道了,黄花菜也凉了。
读闲书或许对日常的考试没有用,但是对考研面试时极其重要的,我们这个专业考研看的就是课外的学术积累,上来背教科书的人是不行的。零几年山东考研风波就是如此,直接改变了考研的规定。
如果你一定非要把很多事情分为“有用”和“无用”,以某种功利的标准去划分,首先这是不可能的,其次我不评判对错但这样模式下的你一定会很累且收效缓慢,因为你摆错了因果关系,你只看到了果。
些你觉得无用的时刻,很多最美好的事物都是脱胎于一些无用的状态的。——梁文道
3.写作是一个有关世界的建构
我的主业是写清朝通俗史,我写作的全部就是清朝通俗史。
从目的性来说这话没错,但具体到实践来说,这就是问题了。
研究历史有一种说法叫“通而后精”,意思就是要对整个通史要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再去研究自己的研究方向。
以前老师这样说我是不在乎的,但现在我深有体会。
在写到后金崛起的时候,必须涉及到时代的背景,后金为什么可以崛起?这就涉及到了明朝的历史。
在写到明朝历史的时候,要搞清楚这个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哪些重要人物。
比如辽东总兵李成梁,这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很多人认为他是“汉奸”没有他就没有努尔哈赤的崛起,明朝就不会灭亡。
为了了解李成梁,我要去查阅一些一手史料,比如《明史 李成梁传》;还要阅读一些今人的相关著作,文章,论文,我现在就在看一本有关李成梁的论文,是一篇40万字的博士论文,为了方便阅读我自己打印了出来。
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比如《炊事班的故事》里面大周经常说些绝妙的歇后语,这时候我都会立刻暂停记录下来,只是因为它可能会用到我的文中;现在已经基本涉及到了生活大大小小各方面,大到阅读读书批注,中到刷微博知乎截图,小到日常聊天娱乐休闲也要记录。
最重要的一点:晚上躺在床上或者平日构思的时候,想到了什么一定要立即记录下来!一定要立即记录下来!
因为没有记录你事后的后悔一定高于你当时懒得动一下的成本。
这是我的忠告,用无数“血泪”得出的忠告。
手机的各种记录软件,比如锤子、比如有道云、印象多安几个,当看到好词好句或是自己有了灵感和自己阅读书籍的摘抄和感想都记录下来,这样的积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素材库,潜移默化下的某天你会突然发现你写文的状态好比杜甫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养成习惯,要自律,要勤奋。
开卷有益,是写作的原则。
在某个年纪之前,你可以靠透支身体,小聪明和老天给你的运气一直取巧地活着。然而到了某个年纪之后,真正能让你走远的,都是自律、积极和勤奋。
4.审视自己的内心
预期回报取决于预期投资,在这里赌一赌单车变摩托的道理并不适用。
通过写作,你到底想换来什么?
不知道你是否在夜深人静之时在自己无比冷静之时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
你的目的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你的付出。
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怎么做。
在hard模式下你漫不经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作死;在easy模式下你挑灯夜战影响学业,这是浪费。
当成兴趣爱好,这是一种模式;当成一个副业,这是另一种方式;当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又是另一种模式。他们所反映以及所付出的相差天壤地别。
如果这个没想过,那就先想想先试试,不过残酷的现实是可能是大多数人都并不适合写作这条路。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钱钟书说的。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可以接受到头来可能的一无所有,如果你可以坚持,如果你可以放弃业余的全部时间等等,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作者,希望你可以一路停停走走,一边迷茫彷徨一边向前进步着。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通过写作一定可以怎样,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我通过写作一定不可以怎样。
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就挺好。
END
感谢简书,也感谢两年来一路停停走走的自己,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两年可以度过。
安利一波:《清朝三百年》 《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