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对一系列动词的认识。
《狐狸和葡萄》那本书上有狐狸进了葡萄园,“左看看,右瞧瞧”。我一边讲一边做这个动作,石榴马上就学会啦。下次读到这里,他就左右摆头。吃饭的时候,我让他给妈妈表演一下狐狸怎么样“左看看,右瞧瞧”的,他就开始左右摆头。
读《小猴子下山》,说小猴子从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大玉米,“扛”着往前走,他就把手放在肩上,模仿“扛”这个动作。
“噢,这样就是扛啊!”
后来,小猴子扔了玉米,摘了两棵桃子,他“抱”着挑子,石榴马上模仿书上的样子张开双臂,做“抱”的动作。
再后来小猴子摘了一个大西瓜,扛也扛不动,抱也抱不动,他只好“推”着往前走。“推”这个动作怎么体现呢?想起来啦,石榴经常推着塑料凳子满屋跑。
“石榴,推凳子、推球怎么推啊?”他也领悟啦,向前伸出手,手掌微微竖起。
有一个绘本叫《千变万化的手》,讲手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手会捏一捏。
“石榴,给姥姥按摩按摩。”他的小手就放在我肩上,手指用力捏。“力度正好,太舒服啦!石榴真能干啊!”
手能挠痒痒。
我给石榴挠挠头,他特别享受。“石榴,你给姥姥挠挠痒痒。”他就温柔地抓我的头。
手会摸。
我把手放在石榴脸上,“我摸一摸石榴的脸。石榴,你摸一摸我的脸。”于是,他模仿我,也轻轻地摸摸我。
手会拉。
我做了一个“拉”的动作,这让他想起了拔萝卜,他开始一边表演一边唱:“拔萝卜,拔萝卜,嗨哟,嗨哟,拔不动。”
大家可以发现,其实上面我和石榴的互动主要就是在认识和了解一些动词。
汉语博大精深,表词达意讲究准确到位,同一个动作,方向不同,力度不同,意思差别很大。比如单单是用手接触身体这个动作,力量往外的,有拉、拽、扯、拔等,力量向下的有放、搭、按、摁、拍、打等。可以把手“搭”在孩子肩头,像朋友一样;可以“拍拍”他的脸,表示爱抚;还可能“打”他的脸,以示愤怒。
就“远远地给苹果”这个动作,可以“丢”给你一个苹果,也可以“扔”给你一个苹果,更可能“摔”给你一个苹果,力度逐渐加大,动作者的感情完全不一样。可见,准确使用动词多么重要。
写文章时,把一个人写得立体形象,活灵活现,主要依靠的就是动词。古人讲究“炼字”,实际上大部分是对动词的推敲。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句,诗人先后选用的“到”、“入”、“满”等字都不如活用动词“绿”。既表现了一种动态,又表现了一种状态,可谓“点睛”之词。再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中的“闹”字,把那浓集在红杏枝头的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描写得活灵活现,全诗都因之增辉。
动词这么重要,我们在陪伴孩子阅读时,应该怎么做呢?
让孩子认识某个动词,最形象、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放下身段,力求准确地做出这个动作来,努力去演,变身“戏精”,演得越像越好,并让孩子模仿,体验。 比如讲“左看看,右瞧瞧”,那我们就得摆动脑袋、转动眼珠,“看”啊,“瞧”啊,把狐狸那种小心翼翼的心情表现出来。该“扛”就得“扛”,该“推”就得“推”。讲大灰狼向小猪的草房子吹了一口气,那家长就要深呼吸使劲吹,甚至可以把气吹到孩子的脸上啊,脖子里啊,让孩子不但知道“吹”是什么样的动作,还得感受一下吹出来的气流的力度和温度。讲青蛙“蹦蹦跳跳”地回家啦,家长就得连蹦带跳地演示孩子看。不能怕麻烦,不怕被笑话,孩子关注哪个我们就演哪个。这是家长的职责和义务。
这样表演式阅读,孩子才能理解每一个人物的动作,心情,才能对故事、对书籍有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写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变身“戏精”演动词,陪伴孩子早阅读,不妨你也来试一试!
我是【520亲子成长迹】社群联合发起人:夏冰,我喜欢写日记,认同记录的价值,注重家庭教育,并愿意分享育儿心得。
一年52周,10年组成“520”。1周1篇育儿记录,10年之后,记录替我说出“我~爱~你”!
如果你也在做记录,并希望家庭的成长有迹可循,可添加夏冰微信号:745992887,或扫码加入520,我们一起相伴走拾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