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知识观是指对语文学科的知识范畴,知识内涵,知识在学科课程中的价值以及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等问题的基本认识。
目前对于知识范畴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绝大多数一线老师是狭义理解,认为知识是静态的、固化的、显性的,比如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等;而有关课程专家们则持广义理解,认为知识既指静态的、固化的知识,也指动态的、程序性的知识,既指显性的知识,也指隐性的知识。但无论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都会对语文课程的知识范畴作出明确界定。
对于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也存在两种极端的做法,一类是极端夸大知识作用,追求语文教学高度知识化,认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知识框架,而没有知识框架则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甚至唯一原因;而另一种极端轻视知识的价值,过分强调感受、感悟、积累,依赖和迷信汉语传统的学习方式。
从教学实践角度,以中学语文教师的视角来看:
(1)建立语文课程的知识系统对于教学实践是必要的。文体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等,这些知识无论是应对考试还是满足将来生活需要都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系统。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素养”也是包含“知识”和“能力”。
(2)语文课程的“知识”是一个“中位”概念。一般来说,学科知识是课程的基本内容,但语文学科并非如此,语文课程的知识不是教学的内容,不是学习的对象,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例如阅读,要运用到阅读的相关知识。陈述性知识,如段落、思路、结构,中心思想等;程序性知识,如分析、归纳、比较、欣赏、评价。学习这些的目的不是获得知识本身,而是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人的综合素养。在这个活动中,语文知识只是凭借或者说是被利用的“工具”,而非学习目的。
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但不必系统集中地学习语法、修辞等知识。服务教学应该是建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唯一宗旨。
那么语文课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学科知识系统呢?这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文学科课程知识的基本范畴,二是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应该具备的特点。
(1)语文学科课程知识的基本范畴。它应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方面,但又不是语文学科全部内容的涵盖。从陈述性知识角度看,它包含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而其中每个方面又包含许多小类型,例如语言知识既包含语法又包含修辞,语法包含现代语法和古代语法。从程序性知识的角度看,又包含阅读知识、文学欣赏知识、文学批评知识、写作知识等,其中每个方面也可能包含了许多小类,如阅读知识,有文学作品的阅读、实用文体的阅读等,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又包含诗歌,散文,小说阅读等。
(2)这个知识系统应具备的特点:
简约:按需学习,简单易懂,清晰明确。
实用:有用则学,学用结合。
好教:筛选内容,不必要的,讲不清楚的,难度太大的不讲。
开放: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是提供一种自助餐式的服务,教学多少,内容先后如何安排,是分散还是集中,用何种方式教学,甚至教还是不教,都应该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决定。
注意新课程标准反对的只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而非笼统的淡化知识。语文教学既不能没有知识,又不能以知识为本位。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知识问题呢?黄厚江老师认为应该努力追求把知识教学融合在语文学习的活动中。
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的,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服务的,是为具体的听说读写活动服务的,而不能把学习知识本身作为根本目的。具体来说,学习文体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是为了帮助阅读和写作活动有效开展,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习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是为了帮助品味语言、揣摩语言、锤炼语言,提高语言素养。
例如学习《采薇》了解《诗经》“六艺”尤其是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是必要的,但是要结合这首诗的具体内容作介绍,重点应该是了解它们在文本中对表现思想感情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