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史记》里最无趣的一家人——万石君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
石奋十五岁就跟着刘邦混,不过不是上战场打仗,也不是在军帐里出谋划策。他的职位是“小吏”,大约相当于刘邦办公室的一名基层公务员,平时帮着端端水送送信什么的。刘邦看石奋手脚还算麻利,有一天闲来无事就问他:“你家还有什么人啊?”石奋说:“报告大王。还有个瞎了眼的老娘,和一个会弹琴的姐姐。”刘邦一听有个姐姐,立马来了兴趣:“你愿不愿意让姐姐来服侍我啊?”石奋很老实地回答:“那我得问问我姐姐。”于是乎,石奋的姐姐就变成了刘邦的美人(比较低级的妃子),石奋也成为了刘邦的“中涓”(贴身勤务兵),刘邦还给石奋一家人解决了长安城的户口。
这位石美人后面再也没有被任何史书谈及到,大约是在未央宫里平淡度过了一生吧。而石奋后来既没有在楚汉战争里获得丝毫功勋,也没有在刘邦清理异姓王的斗争中发挥任何作用。不过好在他十五岁就入职了,工龄那是相当长,在汉朝的第四位领导人汉文帝任上,终于当上了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是个什么官职呢?类似于国务院办公厅的正司级干部,平日的工作依然是负责皇帝的日常与安保。
司马迁对石奋有两个评价:“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就是说石奋这个人没读过什么书,但是恭谨的态度简直无与伦比。
秦汉时期的“文学”不是指的文学作品,而是“学问”的意思。刘邦是靠马上打来的天下,却不能马上治理体现,所以建国后开始重用“文学之士”,也就是读书人。可是每个人读的书不一样,治国的理念也会不一样。例如汉武帝前期一直是“黄老学派”和“儒家经学”在天子面前争论治理国家的正途。而汉武帝以后,“黄老学派”完全没了立足之地,“儒家经学”却又分裂成了“今文家”和“古文家”,整天斗得死去活来。(顺便一提,今文家往往占据主流,而王莽是古文家的领袖。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王莽被骂的那么惨了吧。)石奋既然“无文学”,黄老,今文,古文谁赢谁输对他其实都一样,自然不会被卷入到治国理念的斗争之中。
那么石奋究竟又如何“恭谨无与比”呢?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在汉景帝时期,石奋因为年老退休,汉景帝赐给他上大夫(正部级)待遇。可是每年朝廷举行大型典礼,石奋一定都会按时参加。而且看到宫门后,石奋就会很规矩地下车步行;看到皇帝地车驾,他也一定要端端正正地行大礼。石奋的子孙很多都在朝廷做官。每次子孙们下朝后,石奋都会整整齐齐穿上官服,等他们回家,相互按照朝廷的礼节行礼。
石奋的大儿子叫石建,官至郎中令(约等于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有一天他上了一道奏折给汉武帝,汉武帝读完后照例发回。石建把奏折又读了一遍,突然惶恐地说:“完了!我把“馬”字少点了一个点。皇上肯定要杀了我!”连着担心了好几天,可是汉武帝根本没有为了这件事找他。这个大儿子石建性格最像石奋。石奋去世后不到一年,他也忧伤过度而死掉了。
石奋的小儿子叫石庆。有一天石庆喝醉酒,直接把马车开到了家门口。现在的小区有专门的停车场,车不能乱停。其实古代也一样,马车到了社区(汉朝叫“里”)门口,就应该步行回家,让车夫把马车赶到专门停车的院落。石奋知道之后,就不肯吃饭。石庆一看老爷子不吃饭怎么成,就光着膀子下跪请罪。石奋不搭理他。石庆只好叫上全家人和大哥石建,通通跪在石奋面前。石奋这才气呼呼地说:“你贵为内史(大概相当于财政部长兼任首都市长),把车开到家门口,吓得小区里的年女老少躲闪不及,理所当然嘛!”从此以后,石家所有人都老实把车停在小区门口,走路回家。
后来石庆当上了太仆(负责皇帝的车马,兼管全国畜牧)。有一天他陪汉武帝驾车出行。汉武帝问:“这辆车有几匹马拉呀?”石庆很认真用马鞭数了一遍,回答道:“六匹。”就这样,石庆谨慎地干着皇帝安排给自己的工作,皇帝也对他很放心。等太子册立后,汉武帝就安排石庆作了太子太傅(这算是给太子储备丞相了)。过了七年,石庆当上了御史大夫(副丞相,三公之一)。再后来,汉武帝任命石庆当了丞相。昨天我们聊到汉武帝时期的五位丞相,都死于非命。可是石庆在丞相位置上一直干到老死。汉武帝时期一共有十三位丞相,石庆算是下场最好的一位了。
石奋在世时,他和四个儿子都做到了两千石(省部级)的大官,五个人加在一起一共有一万石的俸禄。于是世人都称呼石奋为万石君。皇帝常常夸奖石家的人踏实肯干,齐鲁的儒生都觉得自己的操守比不上石奋,石庆外放到齐国当国相(诸侯国的实际管理者)后,百姓还给他建了生祠。等到石庆当了丞相,石家做到两千石的一共有十三个人。
纵观两汉五六百年的历史,石奋父子既不是开国功臣,又不算外戚皇亲,当然更不是文学之士,可是偏偏出了一位丞相和十几位高官。更可贵的是,汉高祖建国后杀了一批功臣,吕后执政期间又杀了一批元老,汉武帝即位后对朝臣更是变着法子地整,石家虽谈不上炙手可热,却一直担任中央的重要职务,而且是西汉少有子孙都能善终的家族。最不可思议的是,石家这十几位高官,《史记》和《汉书》竟然没有记载他们任何的功绩,只是说他们如何“恭谨”。
这么看来,我觉得石奋父子并没有司马迁形容的那样“无他大略”。恰恰相反,我觉得石奋和石庆都是特别有大智慧的人。从汉高祖刘邦创业开始,石家一直做的是皇帝身边负责内勤,安保和文书的工作(小吏,中涓,大中大夫,郎中令)。这份工作不需要他们和韩信曹参一样奋力杀敌,也不需要他们和陈平张良一样神机妙算。他们的职责是管好皇帝的吃喝拉撒,负责好皇帝的日常起居,安排好皇宫的安保工作...这些恰恰需要他们谨慎细心。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他们和武将一样勇猛,皇帝会不会不放心他们贴身陪护自己?如何他们和谋臣一样聪明,皇帝会不会担心自己的秘密外泄?
这些问题石奋都想到了。在皇帝身边时,石奋努力把内勤做好,让皇帝工作之余得到舒服的休息。在同僚面前,石奋把自己打造成文盲的形象,所以任何官员都不会找他谈国事。在自己家,石奋也把子孙都培养成单纯谨慎的人,并让自己家教的故事有意无意流露到坊间...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未央宫的皇座上换了一位又一位天子,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始终是那个替天子操持后勤的可靠却不显眼的臣子。
后来石庆做了齐国国相和内史,又做了御史大夫和丞相。这些职位需要石庆管理一个州甚至全国的官员和百姓。石庆不懂“黄老学派”那套“修养生息,无为而治”,也不懂“儒家经学”那套“五行交替,天人感应”。他只是朴素地觉得,父亲和大哥一生致力于照顾好皇帝的生活,不求名利,那么自己凡是也该为百官和百姓着想,不要太把自己三公九卿的地位看得太重。于是,在齐国,他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百姓给他修建了一座石相祠;在朝廷,他鼓励每位大臣各展其才,自己反而显得有些无能。上到皇帝,下到群臣,都说不上来这位丞相有什么能力,可是让他们再另选一位丞相,又没有任何人可以服众。
就这样读完《史记 万石君传》,感觉什么故事也没讲,却又觉得心里某个地方就豁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