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他四十八岁出任驻美大使为分水岭,前半生学术、后半生政治。《四十自述》便是记述他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胡适:《四十自述》读完《四十自述》,对胡适的成长历程和他曾最热忱投入的新文化运动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
每每回顾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总是遗憾少有智慧长者的指引,常常是自己瞎走乱撞,走过不少弯路,因此现在喜欢看看传记,了解有关历史文化的同时,更从他人——尤其还是很了不起的人身上学习一些经验,获得一些成长或工作生活的启示。例如:胡适学习之路可以概括为“讲、读、论、写”。
胡适幼年早慧,爱读书,他将此归因于:一是父亲母亲给他“讲”字,二是母亲多给老师学费因而老师给他“讲”书。偶然的机会幼年胡适读到一部分《水浒传》,于是四处找书“读”,打开了另一扇窗。这既是广泛阅读,享受读书的乐趣,又在为后来的白话文运动埋下种子。此外,少年胡适在读书之后还常常会给亲朋好友“讲”书、“讲”故事,这也是一次次的内化与锻炼。
幼年、少年时,母亲对他严厉又慈爱,有要求、有期待。因此,在他于上海过了一小段放纵荒唐时光之后,心里想着母亲,便默默告别了那种生活,重新为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考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后来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胡适在自述其思想形成时认为主要是借由“讨论”和“写作”。在上海办刊撰文对他整理思想、表达思想大有裨益,在美国求学期间与几位朋友交流讨论白话文而使自己思路越发清晰,思想越发系统。而且,他在讨论的过程当中,也在积极反省自己,因而在后来,尤其是与国内学者交流时语气谦和,以避免不必要的反弹。他在做人做事方面都一步步在成长、成熟!
梁启超对胡适影响显著。我这样一个粗浅之人,没读过几篇梁启超的文章,但读过他写的《李鸿章传》,对比前几年读过某人写的《李鸿章传》,高下立见,真可谓有云泥之别。由此,我心底里深深佩服梁启超“上下五千年,环视八千里”的见识、“笔峰常带情感”的才情。2017年11月去天津时特意去饮冰室,感慨他“十年饮冰不凉热血”。不敢求能拥有他那样的热情、才学和视野,能长一分是一分吧!胡适对梁启超的文章颇为推崇,甚而因梁任公没有完成《中国哲学史》而使得少年胡适心中闪念“将来自己来写”。这便是一种冥冥中的指引和动力吧,多年后胡适真的写了他的《中国哲学史纲要》(上)。
胡适最著名的活动是新文化运动,他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以前不甚了解新文化运动,现在终于基本明白了!他是以历史文学观的视角看文学发展,提出摒弃已死的、不便于理解的文言文,认为新文学、新精神需以新工具——白话文来表达来传播,并以实验哲学观为方法论去尝试白话文写文做诗,这其实也利于启蒙民众。新文化运动并非仅仅是白话文运动,而是具有更加深远广阔的历史影响,是对文学、对社会、对教育、对思想等很多方面的再思考。胡适还说,写作应体现作者的爱好与观点,并且与读者产生交流互动。这几年的各种公众号、微博微信不正是如此嘛!
无论是胡适的诸多主张,还是白话文本身,当今工作生活中都在广泛地应用。而这是百年前胡适的观点与倡导。不得不说,真正的大师是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或者甚至可以说是他带领大家走入新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