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传统为13.3]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②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问孔子说,卫君准备让您去筹划国政,您会先做什么?
孔子说,当然是先规范官员的职责。
子路说,还有这样的事,您真有意思,职责有什么好规范的?
孔子说,子路啊子路,你就是个愣头青。君子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事,不能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旦办事不成,那典章制度也就无法建立。典章制度没有,判刑就不会准确。判刑不准,那百姓就无法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对是错。所以,君子设定一个官职,必须能正确地发布其命令,有了命令就一定执行。所以,君子对于自己的话,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
【老彭有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句已耳熟能详,所以译出来倒觉得非常拗口、词不达意,所以就不再翻译。
“名”联系到上下文,就按官员的职责来定义,这样可以解决后面的一些问题,但却失掉了原作的味道。
联系到上章,“正名”在孔子看来是“正”的情况之一。其逻辑也可理解为“名正”则“身正”,“身正”则“政正”。
【注释】①卫君,卫国国君。②错,同“措”,布置。
13.9[传统为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卫两国的政治,象兄弟一样。
【老彭有话】此章在这里出现看似很突兀,其实是孔子还是要继续谈“政”“正”的关系。因为要以卫为例,以此导入并推出“使民正”的途径是“教”。
13.10[传统为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驾车游览,孔子说,嚯,人口挺多呀?
冉有说,人是多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想法让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起来以后,再怎么办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老彭有话】有民、富民、教民。《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道理是一脉相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