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手机看简书,张老师(笔名:储能)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深深地打动了我。2015年张老师毕业于山东烟台的一所大学,在那儿她度过了四年的美好大学时光。三年后的2018年,当再次重回烟台的母校时,一幕一幕的景,触动了张老师心中最柔软的那根神经。
无独有偶,我是2005年毕业于安徽淮北的一所师范大学,比张老师早整整十年。淮北与我老家相距204公里。每年寒暑假长途车站电子显示牌上的这个公里数,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刚毕业的那几年,经常梦回母校,那儿的一花一叶有我难舍的牵挂和无限的回忆。
我是千禧之年考的大学。那时国家出台了扩招政策,高校人数猛然增加,硬件设施没能及时跟上,新建的宿舍楼、七八十年代的三四层红砖老楼同时使用。我们那一届被分配到红砖老楼里,一个寝室8个男生,初期的不满、嫌弃、牢骚随着室友们的熟悉而慢慢变得适应和习惯,每晚都在快乐和开心的笑谈声中慢慢进入梦乡。
当时学校三个食堂,供需仍然不足。电影院旁有10间三角形屋顶的红砖教室,也变成了食堂。各种炒菜烧菜小吃一应俱全。门口密密麻麻颜色各异的遮雨棚,餐桌和凳子摆在其下。放学那个点,老板极尽全力门前吆喝着,学生如潮水穿梭其中。夏季的夜晚尤为热闹,那连起的雨棚下,灯火通明,桌桌发出的吵闹声、碰杯声一直能持续到夜间10点,场面颇具规模和气势。
图书馆是我一生中的最大遗憾。张老师(储能)的大学时光,可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一呆一天,她是图书筑成的堡垒里的王者,吸收着一切精华,让自己熠熠生辉。至今张老师仍笔名储能,字面意思我理解必须不断学习,储备知识,方能成就自己,这种精神让我辈情何以堪。我那时也是王者,这个王者仅限网吧,一天一天的翘课,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各种网络游戏。尤其在周末,网吧包夜家常便饭,在早晨回寝室睡觉的路上,一群一群手抱书本的同学走向图书馆,这些历历在目的回忆让我深深自责。我非常悔恨自己用美好的年华干了最愚蠢的事情。我非常悔恨经常问室友的一句话是“今天上什么课。”我非常悔恨唯独临近考试才能挑灯夜战,临时抱佛脚。我非常悔恨对文史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学大家更是孤陋寡闻。我非常悔恨去图书馆借阅经典的频率和次数太少太少。
2016年,偶然机会再回母校。不知不觉走到了我的宿舍楼下,那红砖的老楼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记忆在现实中已无处寻觅,眼前的一切异常陌生。新的宿舍楼、道路、绿化和一张张年轻而陌生的脸庞,一丝失落和淡淡忧伤涌上心头,熟悉的地方,陌生的感觉,我沉默不语,站立许久。举手拍下这些照片,发微信,打电话给各奔东西,成家立业的兄弟,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问“这是我们住过的地方?拆了吗?”当知道结果的刹那,声声的叹息中充满了酸楚。张老师说出了我的心声,毕业离校的那一刻起,自己像那失根的兰花,漂泊在一个不会产生归属感的地方。的确,从毕业的那天起,这儿已不在属于我,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站在脚下熟悉的土地,想着如春水东流的往事,那一去不返的是青春年华,留下的却是我对这儿永久的念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