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就是最大的快乐了。老人们道“伢们望过年,大人望种田。”特别是到了腊月二十后,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会扳着指头数,还有多少多少天就要过年了,那种企盼,简直有点度日如年的味道!
过年不仅意味着长大了一岁,更主要的是有好吃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那时候的我们生活条件太差,唯有过年才吃得上鱼和肉,换得上漂亮的新衣服,再有就是,即使你做错了事,大人们也不会惩罚你,一切因为过年而宽厚仁爱,所谓“童言无忌”。
我们家兄弟姐妹五人,加上祖父和父母,是一个八口之家的大家庭。
我们家的年夜饭是非常讲究的。
大年三十的白天是异常忙碌的。首先母亲要蒸好糯米,排队等候到湾里唯一的石对窝中去打糍粑,因为家家都要打糍粑,所以大家预约好,轮到谁家谁家就起锅,熟糯米必须趁热打,否则就打不好。打糍粑是非常累人的力气活。我们家父亲是主力,当然,旁边总有帮忙打的人,大家轮番换班,力气大的人也只能坚持几分钟,真是糍粑好吃难得打呀!
然后母亲还得做豆腐圆子和底子,最后加上打好的三角豆腐一起油炸。顺便还要炒点蚕豆或者炒米孩子们过年吃。这些都是很费工时的,母亲会从早忙到晚。我们这些孩子则必须擦桌洗凳抹窗户,把家里家外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各自洗头洗澡,决不把脏字留到年后。大人们说太阳也要过三天年,所以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是不准晾晒衣物的。
为了不排队,父亲早早地买好红纸,找湾里的秀才写好大门和后门的对联,然后自己在家写厨房和房门的对联,还在鸡舍和猪圈旁边分别写上“鸡鸭成群”和“六畜兴旺”的红联。当然也不会忘记在大门后面贴上“开门大发”,在堂屋里贴上“童言不忌”的字样。
所有所有的一切准备妥当后,父亲即沐浴更衣,准备烧香敬祖。这时候就贴上大门和后门的对联,然后关上门,一家人不再外出。
鱼、肉、豆腐三碟菜,祭拜完祖先后,再端上来满桌子的大碗菜,一家人围坐桌子。祖父坐第一位,父亲第二,母亲虽然还在厨房忙碌,但第三位是母亲的,我们五个孩子依次排坐。
大家坐定后,等着母亲出来,这时候父亲到门外摆好鞭炮,只等母亲入席后就开始放鞭炮。虽然我们几个小的看着桌子上的菜馋得流口水,但也必须等母亲上桌,团年饭必须一家人团圆才能吃。
终于,那美美的鞭炮噼噼啪啪响起来啦!我们都伸出筷子朝着自己喜欢的菜夹去,一碗咸菜炒腊肉是最俏的了,大家在咸菜里找腊肉,吃得是那样的香甜,哪像现在的人们在腊肉里找咸菜哟!还有那碗鱼一会儿就只剩下头尾了,要不是大人们不准吃光,估计连汤也没得剩的了。父母说剩下鱼头尾,是表示年年有余的。
席桌上是不能瞎说话的,母亲怕我们不懂事说错话,做菜是不用佐料大蒜的,因为这个“蒜”字同了“散”,不吉利。还有平时用汤勺,吃年饭是不用的,似乎是怕雨水太多,希望明年风调雨顺。大家都说,年过得好,就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初一一大早我们先给祖父,父母拜年,再随父亲和哥哥姐姐们到湾里的各家各户拜年,大人们拱手作揖,互道恭喜。我们小伢们则是跟着用荷包装炒米糖果,偶尔还会有花生和其它甜食,真正是满满的收获,满满的喜悦。处处热闹喜庆,人们相处都是那样的开心融洽。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两千年,如今的年是越来越没有过去的味道了。人们不再缺吃少喝,不再稀罕一餐年饭了。超市里应有尽有,想吃什么,都能随时解馋。年夜饭,大人小孩都没有我们那个时候的盼望和兴奋了。所有的吃食甚至成了多吃少有味,少吃多有味。新衣服就更不在话下了。
我现在特别怀念儿时的年夜饭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