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代,是一个令人生气的朝代,终其二百多年岁月,仅数不出几个明君来,别说仰望汉武帝、唐太宗、清康熙这样的雄主,就是宋仁宗、汉文帝这样温和宽厚之君,也找不到。就说它开国之初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除了残暴还是暴残,至于其它皇帝,都太差劲,不足道哉。
但明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到高峰的时代,有朱熹,王夫之等大学者,有徐文长、解缙等才子,有《三国演义》、《金瓶梅》等巨著……
在这个统治者如此混蛋,朝堂上清流们互相攻讦,纷乱不休,太监巨恶代代相传的时代。作为国家柱石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怎样?可以说,透过明代主流知识分子的命运,我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情人生,多少有气节的知识分子,打断了脊梁,命丧黄泉或者亡命天涯,在血泪铺就的漫漫长路上,那些忠肝烈胆都消失在风中,唯有他们的诗词、文论等洋洋巨作还在,这些躺在发黄典籍纸上的方块字,是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唯一凭借的东西。
今天,我要提起的杨慎,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他是一颗处江湖之远的文学孤魂。
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被谱成曲后广为传唱,有些人误以为这是罗贯中的作品,其实,这是杨慎的作品。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他的老家是四川新都,父亲杨廷和,是当时朝廷的宰辅,可谓位极人臣,杨慎出生在京城,从小天资聪慧,过目不忘,才华横溢,24岁便高中状元,名满天下。
以杨慎这样官二代,按理应该官运亨通,可是,杨慎是才子,不是圆滑的官场达人。正德皇帝,就是那个建豹房,在历史上有名的纵欲皇帝,因为声色过度,年纪轻轻便去世了,也没有留下皇子。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拥立正德皇帝的堂弟即位,是为嘉靖帝。
嘉靖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之一。此人的心理有些怪异,他即位,是“继统不继嗣”,这是啥意思呢?就是继承皇位,但只认他亲爹为正统,不认原来那个皇帝为正统。本来,以我们今天来看,这不是啥原则性的大事,大家都是朱元璋太祖皇帝的子孙,认谁都不是啥原则性的问题。可是,在当时来说,正统思想的大臣们就坚决反对,于是,杨慎等许多大臣就跪在朝堂上,坚决反对嘉靖的这个举动,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议大礼”。
嘉靖很恼怒,认为这帮“议大礼”的大臣,就是和自己对着干,挑战皇帝的权威。结果是,凡是参加“议大礼”的大臣,全部下狱,重则处死,轻则充军。并且,终其嘉靖一朝,他至死都不原谅“议大礼”这帮人,对这帮人恨之入骨。
杨慎算是幸运的,得以充军永昌府(今云南保山),以杨慎70多岁的人生,他的后半生的30多年,便从此在荒蛮之地的永昌度过了,至到客死永昌,他既没能回到梦魂中的京城,也没能回到四川的故乡。
天才的诗人、文学家,多少次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嘉靖皇帝有一天会善心突发,召自己回京城,施展抱负。而年年岁岁,等到的不是皇帝的召唤,而是皇帝一次又一次的想置人于死地,当杨慎心灰意冷之时,唯一能够寄托的,便是写下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遍布云岭大地,是诗人留给我们今天的财富。
3
有才子,则必有佳人。这好象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吧!人们熟知的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佳丽,唐伯虎、解学士等才子,都各有各的风流韵事。
但要说到才女,以上这些佳丽都还算不上,如果在明代,要找一个才女来和李清照相比,那只有杨慎的妻子黄娥了。
黄娥是杨慎的第二任妻,杨慎的第一个妻子王夫人死的早,黄娥的父亲黄珂官至尚书,和杨慎的父亲同朝为官,黄娥从小就博通经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杨慎和黄娥喜结连理,正是门当户对,才子才女,天作之合。杨慎和黄娥的这种幸福生活没有几年,杨慎便被充军永昌。
按照大明的法律,充军的罪犯,是不能够携带家属的。因此,黄娥不能够陪伴杨慎在永昌生活,京城呆不下,家道中衰,她只能回四川老家。这种离别的痛苦,如果是我们普通人,就是无言的痛苦,而才女,总是要留下这种抒发相思、离别的诗文的。
这是在江陵码头,夫妻分别,杨慎写下的《临江仙·江陵别内》,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焯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却照别离愁。
这首词抒写离别之苦,愁肠百结,感人至深。
黄娥写下一组《罗江怨》相回应。
如罗江怨(2)
青山隐隐遮,
行人去也,
羊肠鸟道几回折?
雁声不到,
马蹄又怯,
恼人正是寒冬节。
长空孤鸟灭,
平芜远树接,
倚楼人冷阑杆热。
在夫妻分离的日子,黄娥写给杨慎的诗词很多,如这两首:
《寄外》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苦雨》
积雨酿轻寒,看繁花树树残。泥途满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杨慎后半生命运凄苦,好在有黄娥这份美好的爱情,当然,久居偏远的永昌,杨慎也是纳过妾的,平时生活也偶有放荡,但不影响他们夫妻忠贞的爱情。
传说杨慎在永昌时,状元加才子的名气很大,当地的土司恶霸等,以求得杨慎一副字画为荣,可是杨慎就是不给,后来这些土司恶霸想到一个办法,用钱买些美貌女人,陪杨慎喝酒,酒醉之时,这些美女就让杨才子写字画画,杨才子就有求必应。所以,今天留下的杨慎的墨宝,大多是为女人写下的。
4
以文学成就而论,杨慎在明代算是集大成者。袁宏道把杨慎与汉代刘向、宋代的苏轼并提。王夫之称杨慎诗“三百年来最上乘”。现代大学者陈寅恪说:“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杨慎留下的诗歌有2千多首,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是著名的博学家。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去评价这位大文豪的艺术成就,我只想探讨一种另类的现象。
就是这位流落天涯的文学浪子,他晚年后悔什么了吗?从文人的气节来说,他的诗词文论,都是没有什么后悔的,年轻时候,为了争个名节,议个大礼,得罪皇帝,然后以后半生作为代价,对这点,杨慎真实的内心是怎么反思的呢,虽然他没有说,但我们从他留下的一部另类著作《韬晦术》,可以窥见一斑。
在百度中搜索杨慎一词,你是搜不到《韬晦术》这部书的,可见,这部书在研究杨慎的人的来说,是不引起重视的,如果说,杨慎所深通的儒学是正统,那么,这《韬晦术》就是另类了。
《韬晦术》是杨慎研究《易经》、《道德经》,然后综合自己的人生阅历之后,得出的保身避祸之术,它的精髓就是怎样伪装自己,麻痹敌人,保全自己。试想,如果写《韬晦术》的杨慎倒回去30年,他还会跪在朝堂上,为争一个所谓的名节大礼,去和皇帝叫板吗?
这是知识分子的分野,居官为腐儒,在野为文学大家。明代,所谓的清流,就是在朝堂上空发议论,而于国事无补的那群知识分子,耗尽了道义的营养,一边是太监权臣的狡诈无耻,一边是清流的空洞内耗。真正的安邦务实的能人如张居正之类的确是凤毛麟角。
而如杨慎这样的知识分子,我想,如果他不流落滇南,而在朝堂,会不会也是清流中的一员,而最终只是为腐臭的儒家伦理作注脚。
现实是他沦落天涯了,因为沦落天涯,云岭大地才多出许多才子的诗文,装点江山,河山锦秀。
杨慎最后一次离开故乡,从四川泸州出发,经现在的四川叙永,云南威信,再到贵州毕节、云南昆明到保山,这条到永昌府的官道,就是经过我的故乡的威信县的,每当我伫立在赤水河幽深的峡谷里,我总有神交古人的欲望,万山壁立,河水东逝,逶迤远去的马蹄声,好象才刚刚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