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想法
为什么大多数当代学者的著作难以卒读?

为什么大多数当代学者的著作难以卒读?

作者: 北国又一春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18:38 被阅读9次

        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我却无一颗哲学思维的头脑。对古代的哲学著作虽有所涉猎,如儒家之四书,道家之《老子》《庄子》,墨家之《墨子》、法家之《韩非》,但无法在脑海中理出一条清晰地脉络,以贯穿起来整理成篇。然而古代圣贤的只言片语常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有时候反复咀嚼,忽有所悟,于是感叹古人之智慧超人,不由心向往之,梦与之游。

        但平心而论,古人的书最打动我的并非其思想,而是其文字。

        古文抑扬顿挫的韵味往往令我沉醉其中。

        有时读现代人的著作,往往不耐其文字之烦而废卷。若不幸遇到某些卖弄学识者,其文或长篇大论而言之无物,或旁征博引而思想空洞,或舞文弄字却晦涩难懂,则心烦意乱,想抽其人。

        其实现代汉语固然繁于古文,却不影响其文字表达的简洁。很多现代大师的著作文笔优美,言简意赅,将包罗万象的思想凝练、浓缩,而成为精华。因此许多国学大师的有影响的著作往往只有薄薄的一册,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童书业的《春秋史》、王力的《诗词格律》、杜维明的《儒教》等。

        而现在某些不入流的学者教授动辄就是几十万字的所谓专著和成果,并引以为豪,颇为自得。且不论其思想性如何,就其毫无生命力的文字就足以令人生厌了。

        但奇怪的是,就文字的表达技巧和生命力而言,港台学者却明显比大陆学者要好。何以纵向与前辈相比,难以望其项背,横向与港台同行相比,亦颇不如呢?恐怕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关,即所谓的“国情”和“特色” ,所以堂堂中华正统之文化退位让贤。且不说在思想束缚下,我们的学术水平不如前人及港台海外学者,就从文字表达这一块,也很丢人。

        谈这些为了说明什么呢?为了说明从文字表达方面,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远一点,二十世纪初的大师们幼年基本都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近的,港台的同胞们亦没有抛弃祖先的文化。因此,与当代大陆人相比,他们的语言是多么富有生命力。而没有经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当代大陆学者,即使再有思想,其文字不过是逻辑严密的文字的排列组合,而少有甚至毫无任何的生命和感情。

        试举文学家鲁迅著作中的例子:

      “夏天来了,将有三虫:蚤,蚊,蝇。”

      “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 

      “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试问若无古文的熏陶,如何能写出这么精炼而表现力十足的句子?

        我还特意从图书馆借了国内和港台学者的著作以作对比:如台湾学者杜维明《儒教》中的开头前几句话,

“耶稣基督说,人打你的左脸,把你右脸也转给他。这条劝诫具有某种道德提升的意味,它诉诸于我们大多数人心中抹消自我的理想主义……”

    《儒教》原文是用英文写的,这里虽是译文,仍可见原著语言的精炼。

        再看南开大学某教授的《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自序中前几句话:

  “学术研究是一种对话。我不但要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要自己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对话。我不但要时时关注自己研究的对象,而且要把我对对象的研究反过来再思考……”

        就几句话,啰里啰嗦,“我”“自己”在那反复纠结,让人难以卒读。以我之见,这几句话完全可以写成:

        “学术研究是一种自我对话。自己提问,也要自己回答。不但要时刻关注所研究对象,也要思考研究本身……”

        但是图书馆内却充斥着大量类似的书籍,言之无物,废话连篇,即使有些所谓知名学者,其著作的语言功力也不敢令人恭维。绝大多数所谓专家学者都有装腔作势的臭毛病,语言文字中充满类似“也就是说”“一般来说”“换句话说”的腔调。观其文,想其面,文无色彩,面无表情,也罢也罢!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古文对语言表达的积极影响。当然前提是已经知道前二者定有过古文的熏陶,而后者只是一个冰冷的旁观者。

        然而古文的魅力何在?何以说受古文熏陶就可使文字简洁且富有生命力?

        看看古人的表达吧! 如《论语》: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其语言竟是如此活力四射,惜字如金而字字如有生命,跃然纸上。这还是先秦诸子中最无文学色彩的《论语》,更不用说《孟子》的磅礴气势和《庄子》的汪洋恣肆了。

        哲学著作尚且如此,何况中国古代还有数不清优美动人的文学著作。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风格各异先秦散文,到铺张华丽的汉赋,到承前启后的魏晋诗歌,到辉煌灿烂唐宋诗文,到深入民间的明清小说,简直浩如烟海。这些光辉的著作无不闪耀着中国文字的美。若我们从小就接触它们,从中汲取营养,写出的文章定不致如此死气沉沉,毫无美感。

        反思当下的中国教育,不但传统文化被漠视,就连我们赖以交流的汉语言文字也沦为弱势。大学里,语文教育边缘化。在强大的四六级考试下,大学生沦为英语的奴隶。我不知道再这样继续下去,我们是否会对祖先的语言越来越陌生,甚至都不会正确的书写和运用?我只知道,一个热爱自己语言的民族一定不会丢弃自己的文化。

        写到最后,感到有些文不对题。总之我要表明的是,文字表达能力能反映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程度,仅从珍爱我们的语言这一点来讲,我们就应该珍爱传统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大多数当代学者的著作难以卒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fy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