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讲道理#情感触动#内在小孩#说教
一、见
昨天,有位战友以文章的形式,给自己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起因是,在与女儿的聊天中,察觉到女儿对一位同学的不满。在她的印象中,这位同学是她非常要好的朋友,她们还曾计划一起去“穷游”。
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这位战友总结了自己40多年的交友经历,想以此给女儿带来启发。
二、感
不过,当我通篇看下来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你说的道理我都懂。
比如她讲到,两个人的感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会慢慢变淡,所以要定期主动去联络,去维护。
这个道理,我在很多地方都看过,甚至还专门做过记录,不过等三天热度已过,还是回到正常状态。根本没时间,没精力搞这些,甚至有时候觉得,做这些没有任何意义。
还有一个是说,在交友关系里,要建立自己的边界。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边界,学会换位思考。
这个道理,我很早之前也听过,但是一直没有明白,究竟什么是自我边界?怎么建立自己的边界?又怎没判断自己的边界没有侵犯他人?或者自己的边界是自洽的呢?这些我都不知道,我只听到有人不停地说,做人要有底线,要有边界。但这样,完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文中,类似于这样的说教,还有不要轻易许诺,不要轻易借钱。然后,还讲了这样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三、思
作为一个跆拳道“老师”,我很能理解作为家长“说教”式的教育。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看见孩子做的不好,就想去“说教”,有时候这种说教,也会发生在课堂之外。发心当然是想让对方变得更好。
但是,通过上面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缺的往往不是道理,因为道理我们都懂,即使不懂,也不缺给我们讲道理的人。问题是,我们懂得这么多大道理,为什么还做不好呢?
在《自我发展心理学》里,有一节专门讲到了这个问题。陈海贤给的策略就是:情感触动。
关于改变,我们前边讲过,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也就是说,想要触动改变,先要触动情感。如果只是冷冰冰的讲道理,不但不会触动改变,反而会增加更多的自责和内疚。
再回到“情感触动”上,这里的“情感触动”可不是说,不要直接讲道理,要通过讲一个故事,来传达这个道理,以此来触动你。而是指“接纳”,接纳不够好的自己。
我们人很多时候,不是被他人说教,就是被自己说教。别人说教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不听,或者离开,但如果自己“说教”自己,那就无处躲藏了。
心理学里有个“内在小孩”的概念,这个小孩指的就是胆小、懦弱、不敢冒险、不自信、自卑等等,不够好的自己。当那这个小孩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说教”,如果不听,就开始恐吓他,恨不得一脚想把他给踹开。
前几天,有个视频在朋友圈刷屏,就是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位母亲批评孩子后,孩子一气之下,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等救护车赶到现场时,孩子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我们不知道,她们母子俩到底说了什么?但有件事可以判定,就是这位母亲当时,一定是对孩子的不服管教“恨之入骨”,或者是很铁不成钢。等悲剧发生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或许问题还有更好解决办法——不是批评,而是接纳(情感触动)。
在我们的身体内,与“内在小孩”的关系,很多情况下,就如同那对把车停在高架桥上争吵的母子。
所以,这里的情感触动,指的就是接纳自己,接纳那个还不够好的“内在小孩”。用信任和爱,来代替厌恶和憎恨 ,只有这样,那个“内在小孩”才会有勇气,有信心去改变。
也只有爱,才会让他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四、行
1.道理都懂,就是不动,原因出在情感没有被触动
2.情感之所以没有被触动,往往来自于“说教”,或者说批评。我们也因此失去了改变的勇气,甚至陷入更严重的恶性循环里
3.真正的情感触动是接纳,接纳那个“内在小孩”,这里小孩,也包括“外在小孩”。对他多一份期待和信任,多一份爱和怜悯,同时,去掉厌恶和憎恨。
因为只有爱,才会让他用勇气,心甘情愿地为你上路。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