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Kurny Lin
很多时候,你安身于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当中,遵循自己的节奏前行。然而,这个社会不舍得让你如愿,时不时跳出来,把外面世界、别人生活的精彩与光鲜蒙上一层纱,带到你面前,勾起你的欲望、你的比较、你的歆羡、你的嫉妒,突然间,你的生活与工作就变得不香了。
生活这一湖水,瞬间冒出一个大怪,腾出水面,张牙舞爪,鬼哭狼嚎,不得安宁。于是,你为了恢复湖水的平静,再次走向音乐、走向自然、走向孤独。
爬到山顶的时候,于视野开阔处,置了一张椅子,手机单曲循环着一首歌,从《Tomorrow》到《下山》再到《Only Time》。风在耳边轻柔地呼吸。叶子在头顶轻轻地摇曳,它们在说着它们的话,我听不明白、也听不清。一只不知身藏何处的鸟雀吹着很好听的哨子,你觉得你可以模仿。虽然,也觉口技拙劣,仿得不够自然、不够纯粹。冬天早上的城市被雾霾笼罩着,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的渐强,雾霾慢慢、慢慢、慢慢地被穿透、消散,万物慢慢、慢慢、慢慢变得清晰。
如此的平静,万事万物都在你眼前,但万事万物都与你无关。平素身处其中、近在咫尺的躁动不安,在此时,不过是一幅绵延上千年的静止的画面,而你,不过是这画面中或画面外的一粒沙子、一棵树,不过是一个世外的存在、一个独自伫立的旁观者。如果可以,你愿意在这里呆上一天。
“这里风景还是不错的哈~” 一个男孩从桌旁拉来一张椅子,在离你大约两米的地方坐下。
适才的闲适与平静使得你没有萌生任何情绪,只是很平静地回了他一句,“是啊。” 没料想,平静就此被打破。
此时此刻的你无甚戒备心,心想只是一个萍水相逢之人,聊几句也无大碍,兴许可以见识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生活,因而打开思想、启发生智。
相谈还算如流水流畅。谈话间,你通过聆听与反观,着实有萌生一点想法,少了一点关于自己生活与工作的焦灼,但同时又多了一点比对后的焦灼。总体感觉这次交流令人满足。对方也因这次交流对你有好的印象、好的评价。
“我送你回去吧。” 下山时,男孩主动提出。你脑海里第一念头便是“安不安全?”。担心安不安全,但同时又不愿意恶意揣摩人心。男孩住的地方刚好跟你一个片区,着实可以顺路送你回去。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比较好地不伤人心地婉拒,便也接受了这样的示好。
车上,看到两只很可爱的小白狗的摆件。你心想,跟你一样喜欢狗狗的人应该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吧。
“你中午怎么吃?”
“我回去自己煮面。”
“就煮面啊?得吃点好的,吃多点,你太瘦了。”
“还好啊,吃得很饱。”
“要不一起吃吧?反正现在也中午了,我也得吃饭。”
你心想,他一个人在外也不容易、或许也难得有人陪他吃饭,在外面陪他吃顿饭也无大碍。而且,你在家也是吃死一碗面、一碗粥,着实想在外面吃点别的。你还能继续聊聊天,启启蒙。你教他两句潮汕话。
“我们现在算是朋友了吧?”
当你听到这个问句时,你内心是打满问号、充满犹疑的。“朋友”,从大学起,就被别人打乱了定义。你认为是朋友的,别人不认为是朋友,你认为能是朋友的,别人告诉不要成其为朋友。总之,友谊观被打乱乃至被颠覆。毕业工作之后,一边渴望友谊一边心墙高设,更是丈二和尚不知其解。因为前面的几次工作经历并没有遇到一个真心实意的人,所以也就不再抱有多大幻想。能遇到则遇到,没遇到就好好工作就好。
曾经在同事跟别的部门发生冲突时,说过“不用去管他们怎么想,他们本就不想处理好关系,那就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维护好自己的利益便是,能交到朋友自然是好,没有也就算了,反正工作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当她在转述你的观点时,只取了后半句“就像建华说的,工作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交朋友的”,前提一旦被偷掉,立马变了味。我的职场友谊观在他人耳中眼中心中变得面目全非。
这位同事,你曾经很欣赏她,很想和她成为朋友,也有经常靠近她。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身心真的很难撒谎,不断地想靠近,想跟她说话,想跟她一起做点什么事情,便是难掩的证据。
那一刻起,你心想,能成为朋友也好,不能成为朋友也罢。虽然你现在还是偶尔不自觉地示好。
不知不觉中,也渐渐成为一个要求很高的人,说话要投机,不能时常是无深度的浮于表面的往来,要有交心、要有交流,不能够做些浪费钱浪费时间一无所获的事情。深度地联结,又各自独立,能够恰当地把握好距离,给彼此时间与空间。偶尔的消遣放松还可以,但多了,未免觉得无聊贫乏。
深居简出,是毕业后一直践行的状态。也因自己是一个很懒的人,疲于应对各种繁复。于是,朋友圈子越缩越小,小到最后,基本最依赖家里人、知心好友两三个,也只有在他们身边最放松、最没心防、最敢袒露自己的无助或脆弱。其他朋友的存在,也让你依旧相信温情、依旧相信友善、依旧相信可能。他人偶尔的出现、交集,发生来丰富生活、丰富心灵,发生来感恩经历、感恩人心。
有时候觉得跟崔泽阿爸挺像,内向僻静,不善社交,不善做饭,喜欢谁就很是依赖、各种麻烦。
“算吧。” 你不好意思地回答,为了不伤这个初次见面的男孩的心,你选择了善意的谎言。
“太好了。我在潮汕也有朋友了~”
你的心在疼。
下午,男孩微信上找你聊天。你心想,他应该是突然间找到了同事、客户之外的“朋友”,欣喜之情难抑。傍晚,你给学生辅导完,送学生回家。男孩发信息来说他找不到你的培训地点。你的紧张感噌地一下上头。你不想被太多人知道你在哪。“不被看见便是自由”。当初选这个地方,也是只想与必要的人接触,不必要的人不必看见。你突然觉得给自己找了麻烦。
生活的湖水又有一只大怪,腾出水面,张牙舞爪,鬼哭狼嚎,不得安宁。
你们对“朋友”的观点不对等。他是热络的,想着看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作为“朋友”,可以帮一帮。你是清冷的,想着现在还不熟,距离感还是要有的,朋友也不是无时无刻都出现的。在未经跟你商量、未经你的同意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这对于你来说是对你的私人空间的平静产生了打扰、冒犯。虽然感怀于他的友善与示好,但为了恢复湖水的平静,你还是决定好好坦白心声:
“今天认识你且跟你聊天很轻松很开心。但是想跟你说声对不住啦。我这人很善独处,不喜频繁的社交,当我愿意走出去的时候,我能与人愉快地交流,但是当我走回来的时候,我喜欢呆在自己的空间里,不喜旁人来打扰,不喜欢别人频繁来问我问题,即便是令人感激的关心,多少还是在我想做自己的事情时我需要费心思去回应,我觉得麻烦疲累。你从我一个人爬山也看得出,你也说了我个性比较强。偶尔吃吃东西聊聊天还可以,但频繁了我便觉得有些束缚。这也是为什么你想来参观而我不太乐意,就怕自己的私人空间被打破。这不是因为你的缘故,只是我的个性使然,我对谁都这样,除了家人,哈哈。望你体谅。”
是的,你拒绝了他的来访,尽管显得有些淡漠,尽管内心有些愧对。
你又一次体悟到,当寂寞的人遇到不寂寞的人,惨,因为难得到Ta想要的陪伴与温情,当不寂寞的人遇到寂寞的人,也惨,因为一边要保自己的圆满一边又要照顾他人的感受,左右为难、拉扯成战、心力交瘁。
闺蜜说你有点矛盾。是的,挺矛盾,又希望自己保持开放友善的心态,又下意识对外界怀着恐惧、防备。
但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之前看过许多篇关于孤独的文章,不乏有人跟你一样。为了快速减少内心的惴惴不安,你开始翻箱倒柜地找之前的文章。看完之后,松了一口气,这是正常的,或者可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
刘瑜说风流成性的以知识、爱、同情心为生活动力的罗素简直是她的亲哥。你想说敏感、抑郁、神经质的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的刘瑜简直是你的亲姐!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刘瑜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她跟我刚来美国时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健身房,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儿,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正如有人所言:“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会有高原反应。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子集,我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一望无际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为一个人思想的先锋性总是通过碰撞来保持的。我担心,我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惊诧于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竟然保持了创造力和战斗力,竟然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而且写得如此饱满热情,我又是何等顽强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上帝给我的顽强和禀赋。它告诉我“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教我用虚无、骄傲、愤世嫉俗超越那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责任心来超越那点虚无、骄傲、愤世嫉俗。
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简直就是我的亲哥。
因为这幸运,我原谅上帝给我的一切挫折、孤单,原谅他给我的敏感、抑郁和神经质,原谅他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让那么多烂书卖得比我的好,甚至原谅他让我长到105斤,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独处的充实
/周国平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呢?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自沉思的时候,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自己与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这句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是一种灾难。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舞厅、录象厅、电子娱乐厅,或者就是找人聊天。自个儿呆在家里,他们必定会打开电视机,没完没了地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节目。他们的日子表面的过的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的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受,他是否讨厌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讨厌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种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我敢担保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例子,能够驳倒我的这个论断,证明某一个浅薄之辈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
2019.12.29 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