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孩子对于之前行为获得归属感、价值感,丧失了信心,产生了错误信念——我只有xxxx,才能感受到爱和价值,这样的错误信念,产生不当的行为。
错误信念 -> 错误目的 -> 错误行为
角色扮演
Part 1 - “孩子”要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父母”高高站在凳子上回复
- 我也很累,我现在很忙,你先一边玩一会儿
- 不要闹了,总是提一些无理要求
- 不想说话,沉默...
体验感受
- 父母和孩子的身高落差,从孩子视角看去有些居高临下的权威感,处于隐隐的恐惧氛围之中
- 当父母不想说话时,不理自己时,想要制造噪音,求关注
- 当父母提到自己很累很忙时,感受不到支持,有些失望,干脆自己找乐子
- 当父母指责自己时,想要愤怒地对抗
Part 2 - 关系修复
体验感受
父母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但是一个拥抱和温柔而放松的回应,就感觉被关注了,也不在乎是否现在就能够得到满足。拥抱,作为爱的语言,的确很神奇。
错误行为目的表
当看到孩子不良行为时,不要急于评判,先要好奇”为什么“,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方式一:从自己的情绪觉察开始,判断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念和需求。 (2->1->5>6)
方式二:制止孩子行为,看他的反应和回应,判断是哪类。(4->1)
作为父母,有时感觉到无助、无能为力(自暴自弃),但实际上这样的感觉是被击败,因为他们赢不了(权利斗争)。当感觉无力时,可以再往深处走,背后的需求是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其实是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当走深之后,链接了自己的意图和价值观,也就能获得更多的能量来重新面对。
有一次,月光下的湖的笔忘在姥姥家了,她自己上课就自己买了一只笔,软绵绵的可以当玩具捏。我一看,就有点生气,让她再找笔来写,不要用这支。她很愤怒,回应我:其他的笔都被我扔了。当我把我的笔给她,她也很愤怒:为什么不能用自己买的这只。在那一刻,我觉得很无力,什么都不想说,什么都不想做,抱着被子倚靠在沙发上。其实背后的需求,是想要高效地解决这件事,但是反而引起了更多事端,而我又会投入精力进去,无法关注自己的事情,当时非常无助,无助到什么都不想说不想做,只想睡一觉积蓄能量,那天早上也是四点多就醒来做事。睡了一觉起来后,想想孩子其实也是想要自主,不让我操心,自己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对于笔的选择标准和我不一致而已,我为何那么纠结呢。释然了,自己状态恢复了,选择了当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依然开心和孩子互动,关系也就自动修复了。
写了这篇文章,把我和她爸的对话给月光下的湖看了,她问我,你知道为什么当时我要用那支笔吗?我说不知道(这时已经放空了当初的评判“她想要玩笔”)。她说,之前你说过不能用不同颜色的笔... 原来已经用那支笔写过了,换支笔颜色又不同,显得卷面不整洁很乱。好吧,我又学到了一课,好奇地不带评判地教练状态,谢谢月光下的湖,她特别叮嘱我要加上她的简书链接,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