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想法上班这点事儿
沟通|“润物细无声”or“于无声处听惊雷”

沟通|“润物细无声”or“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者: 沧海可耕田 | 来源:发表于2017-09-27 16:45 被阅读178次

文|沧海可耕田

1

记得半年前,在第一次参加老师举办的读书班时,老师问我们几个学生,想要在一个学期内跟着他读什么书。我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选什么书好,便让老师推荐几本。于是,老师便说出了几本书,每说一本,就把主要内容和意义告诉我们,问我们有没有兴趣读。说了前两本,大家都没有表态,既不说愿意读,也不说不愿意读,气氛一时很尴尬,感觉空气都要凝固住了。看到大家都不说话,老师把眼光转向了我的身上。作为他的弟子,我望着他,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好直白地说,前两本都不想读,感觉没什么意思。老师听完,点了点头,说我很耿直,便又推荐了几本,可大家还是不说话,而我呢,想到刚才的尴尬境地,也就闭住了嘴。老师看到这种情况,笑着说,耿直的同学不说话了啊,那只好我自己来定夺了。最终,还是老师自己定了要读的书目。

后来,我又想起了老师说的“耿直”一词,觉得似乎有些深意暗含其中。在那种场合下,并不适合以“耿直”的方式如此直接地拒绝老师提出的书目,而是应该更加委婉的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样双方都不至于尴尬。老师说的“耿直”一词,更像是让我以后要注意的善意提醒。

我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常常会存在这么两种说话方式:一种方式,说话很婉转含蓄,也很懂得掌握分寸,在不同的环境下就说不同的话,见到不同的人也说不同的话,让每个人都能听到想听的话。这种说话方式常被称为“圆融”,或者可以称作“润物细无声”;还有一种方式,说话很直接,不懂得拐弯抹角,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不管对方听了之后舒服还是不舒服。这种说话方式往往被称作“耿直”,“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个短语,就是这个道理。“圆融”和“耿直”,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哪种说话方式才更得人心,让彼此的沟通更顺畅呢?

有很多人认为“圆融”的方式意味着“油腔滑调”,没有原则,令人生厌;“耿直”则显得实在,比“圆融”要讨人喜欢。但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并没有孰对孰错之分,只有分清场合,在不同场合下合理地采取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才能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既不失分寸,又不失原则。

2

圆融的说话方式,需要我们灵活变通,如“春风化雨”一般,把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委婉地表达出来,让对方既能欣然接受,又能保住面子。但需要注意的是,圆融不等于圆滑,并不是没有原则,一味用好话哄人。圆融这种方式,在不触及个人底线的前提下,通常可以用于两种场景:

第一种:与比自己身份高的人对话时。

我们在与比自己身份高的人,如长辈、上级、老师等聊天、谈话时,要保证足够的尊重。尊重不意味着要“卑躬屈膝”,“曲意逢迎”,但一定意味着要客气和足够的礼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是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都要委婉,如果太过于直接的话,效果其实并不好。想想我们在和父母长辈交流的时候,委婉地提出错误,或是直接说“你错了”,哪一种方式更能让对方信服呢?想必大多数都是前者吧,而后者的结果往往会引发一场关于“父母权威”的争吵。

第二种:劝说别人时。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也会遇到朋友向自己倾诉,大吐苦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怎么做呢?是直接了当地指出对方的错误或者不应该这样,“这事也怪你”,“没必要和那种人一般见识”这样的大白话,还是先安慰对方,再伺机委婉地提醒对方恢复理性,“他做的确实过分了,不应该这样,但是,你也不能光怨他,也得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样的话更合适呢?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做到感同身受,考虑对方的真实想法,进行疏导,就得学会委婉表达。

3

相比于圆融的说话方式,耿直的说话方式总意味着“振聋发聩”,说话不拐弯抹角,直来直去,想要传达的意思毫无保留的体现在言语之中。有的时候会“一语惊醒梦中人”,有的时候却会大伤人心,让人难以接受。这种方式,一般更适合用于以下两种场景:

第一种:演讲。

演讲是一个技术活,是需要技巧的。在固定的时间里,要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如果只是一味的绕来绕去的话,观众恐怕就会听得一头雾水,演讲的效果也就微乎其微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演讲之一——丘吉尔在世界第二次大战时的动员演讲,就是用最直白的语言,用最耿直的方式,向民众乃至全世界传达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其中,那最著名的一段:“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饱含韵律感,震撼人心。

在这样铿锵有力,目标明确的演讲鼓舞之下,听众怎能不热血沸腾,团结一心?

第二种:辩论。

无论是正式的辩论赛,还是平时双方观点不一致时的争论,都需要用明确的语言去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让对方在短时间内准确意识到他自己观点的错误,因此,越直白地表达方式,越能实现期望的效果,才有说服对方的可能。相反,如果在辩论时说话含蓄,很可能自己的观点就会被一带而过,甚至被带到对方的节奏上去,如此一来,非但不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反而落了下风,只能以一种溃败的方式被对方结束辩论。

4

在沟通中,是选择“润物细无声”的圆融方式,还是选择“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耿直方式,取决于所处的场景,只有恰当地把握好说话的方式,才能在话术较量中占得先机,令自己的话更具说服力。


我是沧海可耕田

一直坚持走心

一直坚持与众不同

喜欢的话,就点个♥️,加个关注吧。

相关文章

  • 沟通|“润物细无声”or“于无声处听惊雷”

    文|沧海可耕田 1 记得半年前,在第一次参加老师举办的读书班时,老师问我们几个学生,想要在一个学期内跟着他读什么书...

  • 魅力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有声处立安身

  • 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近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共勉。 破风营的小问在众筹去敦煌,很多站友点赞支持。娜娜作为记者,开始了对区块链大咖的采访。...

  • 于无声处听惊雷

    兰大 一个草甸以及小禿山环绕的地方 刚来时六月中 马鞭草环绕着图书馆和二食堂 兰大的中间地带美如画 公众号一时都...

  • 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近在看鲁迅的书.终于明白为什么鲁迅厉害.因为他能洞见真实、揭开真实、阐述真实、最后还能让你接受他所描述的...

  • 于无声处听惊雷

    “生能量”与“死能量”。两者于混沌之中诞生,在动静之间彼此交错又相互转化。 想象你是一个能量体,作为能量体,你的任...

  • 于无声处听惊雷

    《红海行动》主要讲述了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船员全数沦为阶下囚。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

  • 于无声处听惊雷

    天净沙·秋思 元代: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

  •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几年后重看《被解救的姜戈》这部影片,仍然感到深深的震撼,而且对于舒尔茨医生有了新的认识。 医生首先是一个拯救者。他...

  • 于无声处听惊雷

    活到这个年纪,好像明白了自己的想法是要隐藏的。但是仍然在纠结要不要隐藏?快意恩仇,从小心向往之。但近来总是担心,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沟通|“润物细无声”or“于无声处听惊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yu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