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逻辑思维的60秒语音,其中有一篇是说有人问杜聿明是否羡慕那些创造了建筑流派的建筑师?贝聿铭回答说自己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中。
这个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反思,就拿学习来说,我可以算是一个“书虫”,有闲暇的时间基本都是在看书,但这种方式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导致一本书看完,里面大半的内容都忘记掉了,自己也沦为知识的收集者,白白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是采访游资总舵主的妻子应莹,她说徐翔平时也看书,但看的书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几乎全部都是金融类的,其他的书籍基本不看。从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徐翔能做出今天这个成绩。
带着具体的问题,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学习,在工作方面同样适用。在职场,很多人还是一个普通职员的时候,对自己具体的工作内容有清晰的了解。但是随着职位的上升,自己工作的内容会越来越模糊,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干嘛。
我以前在体制内工作的时候,单位换过两次主官,因为体制内很多岗位都是双主官制的,所以新来的主官很容易被另一位老的主官给架空。
新上任的主官刚来单位的存在感很低,因为刚开始他们没有找到具体的方向,所以普遍前面两个月会先去下面各个单位走访,收集信息。回来之后,通常先找一件具体的“小事”做突破口,因为是“小事”,另外一位老主官也不好干预插手,而新上任的主官通过这件具体的“小事”撕开一道口子,慢慢的渗透,逐渐拿来和自己身份对应的权力。
回到交易上面,很多人在交易时间喜欢盯盘,但同时又有很多人不知道盯盘到底是要看什么,所以普遍的状态都是“一杯水一支烟,一只烂股盯一天”,他们没有具体的目标,只看着自己持仓的票,几年下来,没有一点进步,白白虚度光阴。
最后一句话总结,做事和学习之前都想想自己具体目的是什么,并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样才能更高效的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