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997611/6cbe5acb87f2241d.jpg)
2017年,学化学7年、做销售运营7年的我,成了一名IT人。
其实,机缘巧合转到IT部门是2016年的事了。但走到现在,我终于有底气跟人说: 我是干IT的。
在这个流行跨界的时代,我也实实在在地践行了一把。
1. 找到最少必要知识,快速切入
![](https://img.haomeiwen.com/i6997611/56025a783f9390de.jpg)
2017年初,公司整个IT部门重组,我从原先做某个系统需求分析的职位,调整为负责二十多个系统的运维。
通俗点说,就是服务公司N千销售同事,解决他们每天遇到的各种IT系统问题。
几乎没有IT相关背景的我,内心是抵触的。因为这意味着,我要天天跟我不懂的服务器、数据库、系统权限、甚至一行一行的代码打交道了。
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抱怨无用,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
要想快速入门,就必须先找到做事的最少必要知识。
首先,我锁定了学习方向——ITIL,即IT服务管理体系。但这仍然是一个很庞大的知识体系,而我也确实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证。
接着,进一步缩小范围,找到了一本介绍IT服务管理基本框架的书。一边搭整体框架,一边细致学习了如下5个跟日常工作最相关的模块。
1、事件管理(Incident Management)
2、问题管理(Problem Management)
3、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4、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
5、发布管理 (Release Management)
掌握了这些后,我开始把手头的工作对应到这些模块,繁杂的任务很快就有了体系。
因为理解了每个具体任务的轻重缓急,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节奏。
2. 应用可迁移的底层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6997611/fdc0138cab8f05ba.jpg)
入门是第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
每天的焦头烂额时刻都在提醒着我: “你是个愚蠢无知的新手”。
在各种狼狈挣扎中,我发现,任何一份工作,其核心价值都在于“解决问题”,只不过解决的问题不同而已。
我想,做了7年运维工作的我,在解决问题上应该算是有些经验了。
于是,放下自己被打击得体无完肤的自恋。我开始集中精力分析“现状及问题”。
问题一定要够具体,具体到提出问题的时候,方案已经不言自明的程度。
就我这份工作而言,主要找出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 没有清楚的KPI和优先级设定,团队工作目标不明确。
2. 一些必要的系统权限设置不清晰,经常因为各种缺少权限而无法按计划做事。
3. 负责各个系统问题解决的同事各自为政,无法彼此协助,一旦某个系统问题爆发,没有支援。
4. 系统问题解决缺乏终极一环,大量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如此,我开始有了努力方向。
3. 不要一个人去战斗
![](https://img.haomeiwen.com/i6997611/3267364bd20e4bdc.jpg)
一直以来,我都把干活利落、效率高、行动力强作为自己的优势。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我的第一反应仍是“冲啊~”。
然而,这份工作量大且复杂,头绪众多。无论我怎么努力,似乎总有更多工作源源不断、迎面袭来。
我陷入了深深地无助之中。当陷入“无助感”后,我猛地意识到: “我不是一个人啊,我明明有个10人团队的”。
原来我还停留在自己的思维惯性里,无法抑制“放着,让我来”的冲动。很多事情都大包大揽,结果就是累死也干不完。
明白这点以后,我调整了工作重点,努力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和成就团队成员。
处理客户投诉很重要,但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提升团队效率更重要。
我开始找每个团队成员详聊,在了解每个人的优势后,做出相应的工作内容调整。
交接期是痛苦的,因为变化和不稳定引起了更多的投诉,但当一切完成后,投诉量明显下降了。
我长舒一口气。
与此同时,我的搭档产假归来,有了彼此的支持,工作渐渐顺利起来了。
4. 奖罚分明才能带来高绩效团队
![](https://img.haomeiwen.com/i6997611/6154ae4e7f4f0234.jpg)
在合作一段时间后,我渐渐发现团队有一些人的状态不太对,总感觉那些有能力的人差了点主动性。
之前为了减少投诉,我将一些困难的工作分配给了工作能力更强的同事。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那些能力差的同事更加闲适了。如此,不公平感产生了。
能者多劳没有错,但多劳者没有多得,也就有了怨气。
解决方法很清楚,抓紧给干得好的加薪,给表现差的亮红牌。
加薪还好办,但亮红牌便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了。毕竟是朝夕相处的同事,要辞退很难开口。
我一遍遍给自己做思想工作,最终下定了决心。说服自己的理由是: 对差的容忍就是对好的不公,甚至会耽搁别人找更合适的机会。
在看完电影《在云端》,学习了方法后,我调整好心态,勇敢踏出了第一步。
渐渐地,我感受到了日益积极的团队氛围。
5. 下必要的硬功夫
![](https://img.haomeiwen.com/i6997611/39f9c016ea82d21a.jpg)
充分授权外加高绩效团队,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答案必须是否定的,不然要我干啥?
有些硬骨头只能自己啃,而且要尽早啃。
比如前文提到的服务器权限问题,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谁也给不出清晰的对应关系。
但如果没有,就意味着系统风险完全没法控制,因为随便维护个服务器我都不知道会挂哪个系统。功能上线发布需要权限,我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
没有任何讨巧的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死磕。各种渠道,各种方法,一点一点,蚂蚁搬家一般,断断续续一个月,终于完工。
过程是苦了些,但完成后好处绝对是大大的。所谓一表在手,权限无忧。
另一件必须下苦功夫的事情则是问题分析。我的搭档在这件事情上绝对是不遗余力。
每个月头几天,拉着各个负责解决问题的同事,一条一条看上月N千的问题列表,归类总结,分析原因。
这样做的价值在于通过量化,找出关键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几个月后,问题量稳步下降,整个团队的日子都从容起来了。
6. 避开合作的两个大坑
大坑一: 这事儿不归我管
![](https://img.haomeiwen.com/i6997611/94a33bd90dfb323e.jpg)
这话没毛病。的确,每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职责范围,一定有些事情不在你负责的范畴。
但是,站在老板和客户的角度看这句话,就有硬伤了。这一句话出口,瞬间就从能力问题变成态度问题了,满满的“踢皮球”的既视感。
职责范围应该作为工作的基线而非上限;换到客户的角度看问题更有利于找到正确的做事方式。
如果这个事情有明确人负责,那要做到转达必要信息。
如果暂时找不到确切的负责人,那就看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是否可以有变通的处理办法。
记得多年前听过一个说法,叫做“首问负责制”,即谁第一个接到客户的问题,那就负责协调到底。虽说这个做法有些极端,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核心思想阐述得很到位。
大坑二: 这不是我的错
![](https://img.haomeiwen.com/i6997611/7ae8637f9db3a22b.png)
潜台词就是这是别人的错。此话一出,对方会立马进入备战状态,时刻准备回击你的指责。
如果你拿出了矛,对方就会拿出盾。
《高难度谈话》一书中对此现象有清晰地解释:
首先,人们常常假设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其次,人们有时候还会假设对方一定有不良的企图,会误会别人的动机,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恶意。
最后,人们常常有一种受害者心理,会假设自己很无辜,所有的不幸都是由对方造成的。
解决办法则是“收起攻击性,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不要想去争论对错,而是要去了解他人是怎么想的。争论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最好能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允许对方和你有不一样的看法。
在心态上,能接纳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这不等于你一定要认同对方的看法。因为我们谈话的目的,是要去了解对方的看法,最后能解决问题,而不是要争论谁更正确。
跳出上述两个大坑,基本可以避免大部分的冲突了。
写到这里,是时候给这份年终总结画上句号了。
从艰难困苦,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到从容坚定,感激磨难,感激成长。前后不过差了一个2017年的时光。
再见了,我的跨界之年。
2018,再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