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虑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不考虑市场需求,而是往专业度深挖,关注自己的感悟,追求艺术性的塑造,这样子呕心沥血而出的作品。要很聪明的人才能懂,而且要很多那样聪明的人“懂”才能成为一种现象,光想都觉得很难。
说到《老人与海》,有多少人第一时间在脑海里出现的是一个老人和一片海的画面,而且还跟提到“夏威夷”那样给人一种“懒洋洋”的感觉?写作文时对很多名言或者名著段落信手拈来,但是有多少人真的看过那本名著?不过是只看过一些所谓的经典选节,觉得是XX讲过的,XXX总结的主旨,用在这里准没错。
有多少人不是因为觉得这是一本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书而翻开了这本书,而又有多少人会在看完一本书之后发出“TMD,要是这本书不拿诺贝尔奖,那真是天理难容”的感慨?
我大胆猜测,其实有很多名曲名著都属于小众的作品。我们一听那首曲子,便竖起大拇指称赞到:“经典啊,绝对的经典。”但是加入到自己手机歌单里天天听的又有几个?你要是再问一句:“经典在何处?”得到的回复是:“你甭问,就是经典。”2012年我们国家的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靠哪篇小说?有多少人能立即回答出来并附上几句读后感?在我们国家认识莫言的人可能还没有认识国民偶像的人多呢。
那为什么经典能成为经典呢?个人觉得,除了作者本身扎实的功底,对生活和生命的细致观察,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以及像宇宙一样无边无际的想象力。还有很重要的几乎占据一半江山的一环,一群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并且刚好又“懂”的人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就算大多数人都不太懂梵高的名作《星空》、《向日葵》,但在毫无影响我们人手一幅其名作的复制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