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可以不老?
《重返二十岁》里有一个回答:过了三十我就自杀。
到了三十岁,不去自杀这当然很极端。
但我是理解片子里那个年纪轻轻的女儿说出这句话的。
正是因为还拥有大把的时光,才随意轻慢生命,也是因为没有正面迎击过生活的磨难,才天真地以为可以永远做鲜衣怒马的少年。
况且,红颜薄命和美人迟暮,倒也真说不清哪个更残忍一点。
然而大部分人是不会在30岁真的选择自杀的。尽管生日蛋糕上再也没有办法摆上和岁数相同数目的蜡烛,日子还是会像流水一样飞快而悄声无息地过去。
头发会一根两根的白,皱纹会堆上眼角,即使你通过各种保养手段努力地维持外貌上的年轻态,然而你日渐缓慢的思维,日渐脆弱的体质,还有衰退的记忆力,都无一不在提醒你:老去这件事情,是无法抵抗的时间的魔咒。
但这毕竟都是以后的事。
人类常常是唯心论者:如果没有亲身体会过某件事或某种感觉,内心总会对别人的结论存在隐隐的怀疑。即使,你知道这件事已经是一个公理。
所以,老去这件事,是很难被当下正意气风发的我们所真正理解和接受吧。
我是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的孩子。一直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我都十分黏他们。他们温吞的情绪,缓慢的动作,以及平缓而单调的生活,都让我觉得无比安全。
有时候,外婆干完寥寥可数的家务后,会坐在阳台上,两手交叉在一起,大拇指不紧不慢的开始绕圈,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车辆,一看便是一个下午。
那时的外婆心底涌动的,究竟是平静与安宁,还是寂寥和孤独呢?
后来我想,还是寂寞的吧,并且越来越寂寞。
几年过去,他们最小的孙女也上了高三,我已经大学毕业了,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地忙碌着。忙着在五光十色里目不暇接,在花花世界里追逐名利和梦想。
这样的我们很快对老人们死水一般的生活充满厌倦。再让我们回去,他们只能得到两句寥寥的“最近很忙,下次再说吧”。
有时候也会反思自己怎么一点都不孝顺,然而即使我真的回家了,和老人们的对话也并不能持续更久。连和父母们的话题都要搜肠刮肚才能想到三言两语,何况是父母的父母呢?
你已经大踏步走了好远,他们却仍然停留在你幼时的那个地方。回头看,小时候高大的身影早已缩成了小小的一团,模糊地静止在那里。
那就是衰老。
他们没法追上来,而我们无法退回去。
我知道杜拉斯有段很有名的话:“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到了三十岁,不去自杀于是有些人觉得,衰老似乎还是件挺浪漫,挺优雅的事情。而那些因为跟不上时代而被嫌弃的老人,是他们自身的失败。
他们瞧不上公交车上颤颤巍巍送孙子上学的阿婆,埋怨她迫使自己不得不基于公共道德而让座;瞧不上天天催交房租,隔几个月来视察一次的老房东,瞧不上爱占便宜,总聚在门口七零八碎的老大爷大妈,烦透了自家长辈们无休止地唠叨……
但那才是衰老的常态啊。
那是在年轻时为子女消磨完风华雪月,余下的一地鸡毛。
我当然很敬佩那些仍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睿智的头脑的前辈们,经历过岁月打磨出的光彩,那才堪称为风华绝代。
但是,我更爱极了我家里那个庸常的、什么都不懂的老太太。我也理解那些因为耳朵不好了而扯着嗓子高声和你对话的爷爷。我心甘情愿给接孙子放学的老爷爷老奶奶让座——曾经外公也会骑着自行车载着小小的我上下学,背后被汗水湿透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那画面并不美好,但我记了很多年。
我想我也能原谅自己,过了三十岁,也不选择自杀,而是一天天衰老腐朽下去,成为唠叨的,让子女厌烦的老太太。在无人上门的下午,百无聊赖地坐在窗前转着手指,想着很久很久以前,有的没的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