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这是《饮酒》组诗第十九首,描写的是陶渊明由仕而隐的过程。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畴昔:往昔,过去。耒:lěi,农具。过去因为常常饿肚子,扔下了农具去学着做官。无论做官还是务农,都是陶渊明谋生的手段,年轻的时候陶渊明一度出仕做官。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将养:调养、休养。节:方法。馁:饥饿。调养的不得方法,寒冷饥饿一直缠绕着我。陶渊明这里说得不是自己不懂养生之道,而是说物质一直不够充足,常常吃不饱饭穿不暖衣。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向立年:接近而立之年,接近三十岁。那时候差不多三十岁,心里头一直以做官为耻。陶渊明做官时候不忘田园,“代耕本非愿,所业在桑田”。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尽:充分发挥出来。介然:耿介,正直,不同流俗。拂衣:甩动衣袖,这里指归隐。于是我尽守耿介的本分,甩起袖子归隐田园。陶渊明认为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在官场混,他是耿介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只好归隐了。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冉冉:渐渐地。星气流:星辰运行,古人常用日月星辰的运行来代指时间的流逝。亭亭:久远的样子。一纪:十二年。渐渐地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已经辞官十二年了。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世间的路太空阔太辽远岔路口太多,所以杨朱就却步不前了。
杨朱: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杨朱学派当时是与儒墨一同并行于天下的三大学派。他的哲学主张是人要以自身为重,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他的主张遭到了儒家的严厉批判,认为他自私自利无君无父。
实际上这是对杨朱的曲解,杨朱的原话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实际上是说人既不要损己利人也不要损人利己,人人都不损害自己也不损害别人,天下就太平了。
杨朱有一次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望着路口大哭:“在这要是走错了一步,等到发现了可能就是错之千里了”,这就是“杨朱泣岐”的典故。形容因为害怕误入歧途而担心忧虑。陶渊明这两句诗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陶渊明辞官归隐也是为了保持个性,也是注重自身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他和杨朱的主张是相同的。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挥金:汉朝时疏广疏受二人辞官回家,朝廷赏赐了很多钱,他们每天都设酒席宴请亲朋好友,挥金如土。虽然没有那么钱供我使用,但是有几杯浊酒也就足够了。
陶渊明对物质的要求并不高,有酒就行。
饮酒 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这是《饮酒》组诗最后一首,表达了陶渊明对当时世道的愤恨。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伏羲、神农,上古时代的帝王,古人认为在上古时代民风淳朴,是个美好的时代。羲农时代离我们很久远了,当今已经很少有真淳朴厚的风气了。陶渊明对自己生活的时代很失望。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汲汲:急迫努力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过失。孔子汲汲奔走于天下,努力地想要民风再复真淳。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努力的想要把他的时代恢复成上古时代的样子。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凤鸟:凤凰,古代人认为凤凰来临预示着太平盛世的出现。礼乐:《礼》、《乐》等儒家典籍。凤凰虽然没有降临,但是《礼》、《乐》等儒家经典总算是整理保存下来了。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洙泗:两条河的名称,孔子曾在那里讲学。辍:停止。微响:指孔子精妙的学说,孔子著《春秋》,被称为微言大义。逮:及,到。孔子离世后,礼乐之乡也听不到微言大义了,就这样一直到了狂暴的秦朝。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诗书:指《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诗经》、《尚书》这些典籍有什么罪过?居然被烧成了灰!这是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诸老翁:西汉初年有几位饱学经书的老儒生,他们收徒讲学,为儒学的传承做了很大的贡献。到了西汉初年,只有区区几位老儒生,还能够为了传扬经学而努力着。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绝世:指汉朝灭亡。六籍:六经,儒家经典。为什么汉朝灭亡以后,就没有人肯学习六经了呢?儒家的学说无论是在国家政治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确立了典范,陶渊明认为人们应当学习并遵行,可事与愿违,现实是人们只重名利不肯学习经典。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问津:出自《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孔子派子路去打听渡口。现在的人整天驾着车马到处游走,只是见不到有人去问津了。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奔走天下周游于列国之间,现在的这些人也是整天忙碌奔波。但行为如一,动机则不同,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名利,不再像孔子一样为了平天下安黎民而费心费力了。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头上巾:有一回,陶渊明家里酿的酒熟了,那时候的酒都比较浑浊,酿好了需要过滤,碰巧陶渊明手头又没有过滤的工具,就把头巾摘下来把酒过滤一下,又重新戴在了头上。
如果不痛快的饮酒,就辜负我的头巾了。陶渊明是个很随性率意的人,放到别人也许是翻箱倒柜的找,或者是出去接一个滤酒器,而他脑洞大开——用头巾!就是不知道头巾是不是干净卫生,滤过的酒喝了会不会肚子疼,呵呵。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我说了这么多,都是些荒谬错误的话,你们得原谅我这个醉人说的醉话。这是反语,陶渊明此时的心情是很激愤的,尤其是喝完了酒更加愤怒。因为他明知道自己说的这些都是对的,可惜在别人看来就是一番醉话,不会有人理会。
陶渊明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推崇认可儒家的治世学说的,年轻的时候也是有着入世的想法的,也想在仕途上做一番事业,为天下为苍生释放光热,可是现实的状况使他失望透顶,使他愤怒异常,拉拉杂杂的说了这样一大通,他也知道这些都于事无补,只好隐居田园借酒消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