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大师的背影》这本书,不由得有些疑惑,既然写大师,可以有很多写的内容,为什么要写背影呢?
时代的“背影”
书中所讲述的是七十年代,一拔文化大师下放到河南辉县发生的事,辉县当年处在大发展的年代,“愚公移山专业队”在县委书记郑永和的带领下,在太行山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辉县在大干”,一个有谋略的书记,建设一个“大寨县”,还保护了一批下放到辉县的文化大师。这些大师在文革前都是让人景仰膜拜的,当他们共同居住在辉县这个文化大院里,本书的作者侯钰鑫是当时辉县有点名气的文化人,作为县委书记钦点的文化联络人,他与大师们亲密接触,记录下与大师交往的点滴,辑结他们从殿堂到农村的故事,这也当真是大师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背影。
无言的岁月
崔嵬、郭小川、浩然、李凖、范曾等一批受“改造”的大师齐聚辉县。在书中,人们看到了大师的另一面:作品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郭小川,曾经被妻子误解为了“避嫌”、把他托人千里送去的暖瓶拒之门外,听到这个消息,他被击垮,最终在意外火灾中去世;婚姻上“感恩”娶了区长女儿、一度当红的作家浩然自感“刀尖上过日子”,其他人对他心理设防,有敝视有仇视,让他内心纠结;写作长篇巨制《黄河东流去》的李凖,生命中有了第二个女人小水,带给他激情四射的人生体验,又因为“小水死了”而“脆弱得像纸灯笼”。
作者在书中感叹:“他们的身份连老百姓都不如,有辫子揪在别人手里……但更多时候,他们决绝地攀登着艺术的高峰,对信念、对追求没有丝毫的放松。”
人格的魅力
即便是那个年代,艺术的境界仍是大师们的终极追求。
崔嵬拍电影时,斗胆改编“样板戏”《平原作战》的情节,他说:“既然是样板,就不该让人挑出毛病。”为了让作品过关,作者本人还前往北京,面见样板戏大人物,成功改编。
浩然对索稿的“文债”疲于应付,但依然玩命般地投身创作,他说:“中国人多,三天出一部电影也难以满足人民需求。”
因生活艰难,有人动员黄永玉到国外定居,但他倔强地说:“我要做主人,不愿做别人的侨民。”
这些大师带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让我们对他们的作品人品高山仰止,即使低至尘埃,仍旧高举着艺术的标杆,决不苟合于流俗,即便生存受到严重挤压,他们依然嬉笑怒骂、风标落落,以对自由和理想永不放弃的个人追求捍卫文艺的尊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全书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图文史料,有大师们的真迹作品,值得阅读。
背影――折射大师的人格魅力 大师的背影,即使是背影,也看得见人格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