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当家长的太难了!绘画、书法、钢琴、舞蹈、游泳、跆拳道、乒乓球、篮球,都是必修课。”
“爸爸、妈妈和岳父、岳母凌晨三点半起床,准备孩子起床上学用的东西,家长们吃饭都随缘。”
一家6个大人: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为孩子顺利完成安排满满的周末辅导班课程,从凌晨3点半起床开始准备。孩子连衣服都得被摞着穿,从拉丁服、游泳衣到跆拳道袍等,都得一股脑地给孩子穿上,方便上完一节课直接脱了之后,再接着去上另一节课。穿了这么多衣服的孩子,只能被抱着或扛着带出家门……

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由金霏、陈曦表演的相声《如此家长》,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讽刺家长疯狂给孩子报培训班的现象,引起了家长的广泛共鸣,惹得观众笑声一片,直呼“太真实了”。因为它直接命中了无数家长关注的热点话题:报班热和“恐辅症”。
中国教育电视台热点关注栏目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对孩子和家长进行了调查采访,孩子上辅导班大致分为两类,自愿的和被逼的。而家长的心态也大致分为两类:①担心型②高期待型。
①担心别的孩子都在学,自家孩子不学就会跟不上。②希望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多学就多学一些,将来能超过大多数人,有出息。请问:您属于哪一个类型的家长呢?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三十余年的工作者,也曾经作为一名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我对今年春晚小品《如此家长》是从多角色的换位思考中来完成梳理的。
在“报班热”和“恐辅症”的表象背后,深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催生的教育产业化,由此引发教育产业恶性竞争,各种各样的教辅机构遍布,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噱头,过度宣传和大肆渲染,激化家长普遍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基础教育“剧场效应”不断加剧,“内卷化”倾向十分严重。
教师、学生、家长,置身于这股势不可挡的“泥石流”之中,有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诸多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和家庭被裹挟其间,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其说是《如此家长》真实的场景让大家感慨,不如说是相同的焦虑,引发了大家的共鸣,那为什么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学习时,会如此焦虑呢?

看完这个小品,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和沉重。《如此家长》把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摆在国人面前,把家长和孩子面临的现状演绎得淋漓尽致,引起无数家长的共鸣,让无数家长感叹自己艰难,也感叹孩子的不易。
有人说,谁的学生时代没经历过辅导班的折磨呢?答案绝非一概而论。对于60后、70后乃至80后的大多数人来说,那个年代的孩子,估计没有多少人经历过各种辅导班的折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各种辅导班,多到难以想象。从开始的文化课辅导,到各种特长班的辅导。辅导班多到得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共同参与才能转得起来。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像赶场似的。天还未亮,就已经奔走在了辅导班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