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牺牲自己的前提下,多照顾别人的感受;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利。
1.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发生的一件事就是,别的孩子来拿淘淘的玩具或者其他东西,淘淘会嚎啕大哭。
而我平时跟他说的,教给他的话:这是我的,还给我。他总无法开口,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在权利遭受侵犯时,他只有委屈、痛哭。
这几天我一直在反省,我该怎么教会他,该怎么让他做到拒绝别人,维护自己的权利。
我跟淘爸说了这几次发生的类似的情形,他跟我讲了之前有一次,他带淘淘出去时,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两个多月前了,他带淘淘出去时,带上了一个玩具车。在游乐场玩耍时,有个比淘淘大一些的男孩,直奔玩具车过来,伸手就要拿。淘爸眼疾手快,一下就把玩具车摁住了,然后对那个小朋友说:这是弟弟的,你要先问一下弟弟愿意给你吗。
那个小朋友没反应,似乎还没听懂淘爸的话。于是淘爸问淘淘:你愿意让哥哥玩你的车吗?
淘淘说不愿意,于是淘爸对那个小朋友说说:弟弟不愿意,你还是等一下吧。淘淘听到后感到非常开心。
我听了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根源在我,是我没有帮助孩子维护他的权利,没有在事情发生时就出手相助。
2岁的孩子,语言和认知能力有限,还没有学会拒绝别人,也不会出现解决这种冲突的行动。他只有在别人拿走东西后,感到委屈和难过。是我忽略了这一点,我没有正确地示范给孩子看。
2.
为什么没有示范给孩子看?因为我缺乏勇气。
我想相信,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父辈们的思想教育中,有一项就是吃亏是福,凡事让着别人,谦虚忍让,和和气气。
于是,在我小时候,我的玩具被抢时,我总是会难过地去玩其他的玩具,或者等待别人将玩具还给我,从来不会去拒绝或者把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回来。
以前在老家,淘淘跟他的表哥在一起玩耍,他的玩具被抢走时,奶奶和姑姑就会拿另外一个玩具塞到淘淘手里,那时候淘淘并没有很大的反应,哭一声后,看到手里又有了玩具,就又开心地玩耍了。
那时候,我也有想阻止孩子奶奶和姑姑的冲动,可是碍于情面,就又放弃了。我也深知即使跟她们解释,也只是听一句:小孩子懂什么!我们都是深受忍让思想毒害的人。
即使我有维权的想法,可是缺乏勇气去实施。以致于现在当淘淘的玩具被霸占,他的痛哭扎心时,我才意识到需要作出改变的是我,而不是淘淘。
因此,我痛定思痛,决定从改变自己开始。
今天,我就成功地做到了,不仅我开心,淘淘也喜笑颜开,抱住我,开心地蹦跳。
当时,淘淘在滑滑梯,他的扭扭车在旁边放着。一个小弟弟坐上去玩着,淘淘看见了,边喊妈妈,边指车子,又要开始哭的节奏。
我走过去,对小朋友说:宝宝,哥哥要玩车子了,你先下来吧,等哥哥愿意跟你一起玩时,你再来。
那个小朋友很乖地下来,我把淘淘抱过去,对他说,刚才妈妈跟小弟弟说:淘淘不愿意让他坐车子,小弟弟就下来了,把车子还给淘淘了。你看,车子在这呢,是不是呀?
淘淘很开心地回答:是。边说着,边抱住我,跳起来。
我又补充了一句:淘淘以后也可以像妈妈这样,跟别的小朋友说,这是我的,我要拿回来了。
我做出这一步,在尝试改变自己,更重要地是在给孩子示范。我自己的东西,拥有权在我手里,未经过我允许,任何人不能碰。如果有人动了,那么我就要行使权利,要回来。
让孩子学会拒绝别人需要很长的过程,这跟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发展相关的,这时候经历的痛苦注定是一种成长痛,父母不需要心急。
3.
我以前总认为,孩子之间的社交不需要大人过多的干涉,他们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大人较多地干涉孩子的社交,那就成为了大人之间爱面子的社交,并非孩子之间真诚的交流。而且大人在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之前,就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会阻碍孩子社交能力的提高,他只不过是按部就班地遵循你的指令罢了。
所以当我带淘淘出去玩时,我总是距离他有一段距离,静静地观察他的行为,在将要出现不可解决的冲突时,我才会冲过去。
其实,虽然这个想法没错,但是不适用于3岁以下的孩子。较小的孩子更多地是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示范。
现在,当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我带淘淘出去玩时,会跟他比较近,看到小朋友冲他走来时,我就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避免冲突的发生,也教给孩子,如何拒绝别人,维护自己的权利。
只有恰当地维护了自己的权利之后,才有可能乐于去分享给别人,否则,以牺牲自己为前提的“分享”,只不过是一种讨好型的做法罢了。
讨好型的人格,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孩子未来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