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汉
在仲夏最热的一个周末,我们来到了陕西省丹凤县的棣花古镇。棣花古镇位于丹江旁的商洛市丹凤县,早年因盛产棣棠花而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三过棣花曾留有"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的名句。在小说《秦腔》中,著名作家贾平凹把棣花镇的风土人情和山水景色写进了书里,吸引了各地的"粉丝"纷至沓来。
两街,一馆,一荷塘……,宋金街,清风街,贾平凹文学馆,刘高兴的家,《秦腔》《高兴》的原址……,棣花古镇,贾平凹的故乡——丹凤棣花小镇。穿过宋金桥,走过宋金街,行过艺术馆茶坊,绕过月牙泉,来到二郎庙,看过戏台、魁星楼,感受古风。站在風雨桥头,远观二龙桥清風街,望着碧波荡漾的千亩荷塘,漫步清风街,遥想棣花驿的前世与今生,寻找平凹的创作踪迹。
棣花古镇曾是南宋时代宋金两国的边界,至今还能看到宋金桥,它见证着兵戎相争的历史,也见证着宋金文化的交融。作为宋金边城,曾经店铺林立,商队络绎,清风古街外的码头终日繁忙,南山下丹江江面上的商船帆樯点点。白居易三过棣花,借诗吟咏“棠棣之华”,使其闻名遐迩。
棣花古镇,诉说着秦岭的记忆。位于秦岭深处的丹凤棣花镇是自春秋时代起连接南北的重要关驿。如今,除保留下一座建于金代的二郎神庙外,再难寻古驿道时期的蛛丝马迹,好在当地政府沿用了贾平凹小说《秦腔》原型,打造的清风街景区,给后人和游客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感性的认识和解读。
小说《秦腔》中的清风街,是位于棣花镇街道区域的小村子,清风老街也就是原棣花老街,完全是当今人们借名人效应打造的一条民俗风情食街。实际上这里直至上世纪中叶,仍是喧嚣无边的热闹景象。此后,时代奔忙的车轮逐渐遗忘了棣花,群山的阻隔更加速了落败,人口不断外流,奔忙在各个繁华的城市。
在这里,“耕读传家”的祖训从不曾被遗弃,人们从骨子里爱秦腔,随时随地都能来两句。铁匠、木匠、剃头匠的手艺世代相传,至今仍有着大批拥趸。他们以自己朴实有效的方式,坚守着文化的传承。
这是棣花镇从不曾太久的远离辉煌的原因,也是这个偏远山区的小村落,能够成就茅盾文学奖作品——《秦腔》的原因,这里的小说和故事,仍然未完待续。
好多年前,我读完《秦腔》,秦腔疯人眼里的清风街,小街展现出的大世界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一直在想,夏风还会不会回清风街,白雪母女未来的路是怎么样,引生未来该怎么过,七里沟的地还能不能於,清风街的一草一木会怎样。或许夏风会回来给他爹和二伯刻碑,白雪可能会接着唱秦腔,引生和哑巴也可能会去七里沟,地还能於。也可能清风街还是清风街,但是早已物是人非。清风街的事,要说是大事,牵涉到生死离别,牵涉到喜怒哀乐,要说是小事,都是平淡生活中的平常事。太阳有升有落,人有生有死,剩下来的也就是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的流着。
此时,荷花正在开放,正是看荷叶的好时候。千亩荷塘,衬着连绵起伏的商山,和精心搭建的风雨廊桥,清风街、夺魁塔,荷叶摇曳生姿,芦苇荷面摇荡,野花遍地开放。漫步荷塘间,处处都是浓浓的画意,恬淡的心境。
我总觉得,棣花古镇的今日,应该得益于出了平凹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名人。当我坐在当地一家老乡的院子里,吃了一碗浆水漏鱼,和一位老人聊起贾平凹时,他确不以为然。他说他比贾大两岁,小时老在一起玩,贾的命好,当年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才有了今天的出息,但现在回来头昂的高,见到村里的人都不打招呼,他不认我们我也不理他,我又不求他办事。不管他是谁,外边事组的多大,做人礼数不行我们农村人就不待见,这让我半天不知如何接话。
原来在当地老百姓眼里,贾平凹不过就像棣花走出去的所有人一样,不管在外面如何辉煌或者不如意,回到棣花,就是一个普通的棣花人。贾平凹没有李白、韩愈在此饮酒作诗的清风街有名,没有宋金分界线上的二郎庙有名,甚至没有荷塘里的"棣花九眼莲"有名。他只是块丑石,初看是石,再看不是石,终看还是石。
《秦腔》后记的末尾,作者感叹,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我想,用笔刻下的便是永恒,书中写下了住在清风街上的人们过的日子,这些日子就永远属于清风街的记忆。好的作品都是怀着同情和忧虑的,好的作家是苦难与抨击的先知。看书中的好些场景,对照眼前的景致,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故乡,何其相似又相差甚远。平凹的清风街犹在,平凹的故居犹在,且因平凹而受优待,道路平坦,房屋坚固,街道洁净,游人如织。而我的故乡已经渐渐破败,老屋已经坍塌,心中不免要感叹失意人生的悲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