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不该说话时不说,不懂说时少说,是一种能力。
随着年龄渐长,这种体会越来越深。
01说话过程中要保持两个基本原则
观点对错不判断
我们在说话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己在心里判断对方的观点。
其实每个人的观点,只是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很难做出谁对谁错的判断。
充分的尊重
孔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也是不同的,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与人交流,这是产生尊重的基础。
尊重能保持你在交流中的良好姿态;尊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可敬;尊重能让人向你展示到心灵最深层。
减少否定语言02、尽量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在交流中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会比使用否定性的词语效果更好。
因为使用否定词语会让人产生一种命令或批评的感觉,虽然明确地说明了你的观点,但更不易于接受。
如:“我不同意”这句话,可以换一种说法;“我希望你重新考虑一下”。
03、换一个角度表达更易接受
汉语是世界最复杂的语言之一,这种复杂性,也说明了它的丰富多彩,同样的一种观点就会有多种表达的方法。
我们在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妨深思三秒钟,也许会生成更精彩、让人喜欢的语言。
肢体语言04、运用好你的肢体语言
有研究表明,交流时文字、语调、肢体动作等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占7%,语调占38%,肢体动作(语言)占55%,所以适当运用肢体语言,会为你的谈吐增加魅力!
05、给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命令式的语言能给人以歧视、不尊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削弱人的积极性,有时还会让人反感,自然会对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试想一下,在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来做一个重要决定的时候,如果此时你被命令去如何做,那么如果
语言暴力06、一语概全最伤人
说话就事论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时候人们说话时,就会把意思扩大化、深层化。
孩子在倒水时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家长有时就会说:“你天生就是一个败家子。”
如果换一种说法:“没关系,以后注意,你能自己倒水,说明你在成长,我们很高兴。”孩子的情绪就大不一样,达到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事情是变化的,人也是在变化,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件事都有积极的因素,就事论事,决不概全。
不在激动情况下做决定07、情绪不稳少说话
人在情绪不稳或激动、愤怒时,智力是相当低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高度的情绪不稳定时,智力只有6岁。
在情绪不稳定时,常常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本意,道理理不清,话也讲不明,更不能做决策,不要相信“急中生智”的谎言。
08、幽默的话语分时说
有人很幽默,给人添加了不少交流的欢乐,但幽默要分时分地使用。
并非所有场合都适合幽默,同时也要考虑到别人是否能理解你的幽默,如果你的幽默方式并没有达到效果,切记不要在不做解释的情况下,将类似的梗一直使用,那样,气氛不仅不会被你带动起来,甚至会相当的尴尬……
09、说话时以爱为根基
爱是一股无穷的力量,从关爱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人产生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当人们以爱的名义去解释一些东西的时候,人们往往愿意去聆听。
有道是,人之初性本善。没有谁天生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人们内心中所向往的往往是那些美好的东西。
10、说话要注意谦让
谁也不会喜欢一个抢功的人,人们往往更希望得到鼓励。懂得谦让,让出成绩也是鼓励,这主要是指智慧上的成绩。
说话能让人喜欢,不只是一个表达技巧的问题,还要我们养成学习、观察的好习惯,不断的约束与修炼自己,要常反思,正所谓,三省吾身,想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会说话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