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寺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四月五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上一堂课我们讲了五法三自性的内容,稍微回顾一下。
复习回顾:五法
五法就是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可以对应于三自性,其中的名和相对应于遍计所执自性,分别对应于依他起自性,正智、如如就是对应于圆成实自性。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正智和如如,也就是圆成实自性——称为如来藏心,就是可以开显如来藏,或者说是可以把如来显发出来的核心法义。我们凡夫要见如来、要成佛,要理解的最核心的一个法义就是三自性的内容。三自性里的圆成实自性就是正智和如如。
什么是正智呢?正智有两种,第一种是——凡夫阶段学佛,要听佛讲的,这个叫正智;另一种是——亲自证到的正智,那就是实证。这两个正智,都指向同一个含义,就是五蕴本空。五蕴是凡夫梦境当中呈现出来的境界,它不是客观实在的,只有把这个核心的道理掌握了,按照这个去观修,你才有机会能够真正地见到如来也就是成佛。通过正智去观照五蕴,观到最后如如就呈现出来了。如如就是真实真如,如如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以前我们讲《般若经》的时候,里面有讲真如、如如,它遮诠的含义就是五蕴本空,也就是无为法。但实证到五蕴本空,那么到了三时教法,它有表诠的内涵,表诠的内涵就是讲真实境界本身也可以叫真如、如如。正智、如如都是圣者基于他见到的真相开发出来的这样一个教法,是五法里面的二法。所以,我们只要依教奉行,就可以见到如来,就可以把如来宝藏开发出来,所以这个就是成佛的一个核心的法义。
但是说句很遗憾的话,从古至今,对于这个核心法义,就有很多误解。既然把成佛的核心法义误解了,那能不能见到如来?能不能成佛?这个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所以我们能听到佛讲的东西,这个是需要因缘的,而且你能听进去,这是需要善根的,所以我们听到了以后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才会真正把法义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我们才能够快速地觉醒成佛。如果你听到这个法义后,却感觉听了与没听好像没什么差别,当然这也种下了种子,但是还是有点可惜。所以我们熏到心里的种子力量大不大,取决于我们重不重视。你越重视越珍惜越恭敬越尊重,它对我们生命产生的力量就越大。我们学唯识学到今天,这些道理自己都应该想得通的。
因为经典里面讲五法、三自性讲得比较简约,比较浓缩,所以后面我把三自性引《摄大乘论》里的内容,再来强化一下。
新课学习:三自性
我讲《心经》的时候已经讲过这部分内容了,所以今天算是复习。
【摄大乘论本卷二所知相分第三:已说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见?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这是《摄大乘论》本卷二所知相分当中的第三部分,后面说“已说所知依”就是已经说了阿赖耶识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见?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就是说我们应该怎么去见所知相?所知相其实还是从凡夫能感知到的角度来安立的,要不然不从这个角度安立,是没办法讲话的,因为我们凡夫见不到真相,所以只能以凡夫的言说角度来讲。
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就是他问,三自性(或者三自相,都是通用的,以前讲过。),那么先看看什么是依他起相?就是依他起自性的情况是怎么回事?我们了解一下。回答说“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就是我们累积到内心的所有的种子信息,是依他起相能显现出来的,根源(或根据)就是那些种子。那么这些种子是什么样的种子呢?全是虚妄分别性质的!
什么叫虚妄分别?就是基于能所二元对立产生的种种认知、留下的记忆信息,就是我们凡夫所有的生命经验存到里面的,叫做虚妄分别所摄诸识。简单讲就叫阿赖耶识,或者说叫染污的心识种子,是要通过修行把它转清净的。
“此复云何?”,这个阿赖耶识中有这么多虚妄分别的种子、心识,它里面有哪些内容、是什么样的情况?“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就是说那个里面包含的内容无非就是下面这些:
(1)身识
什么叫身识?就是我们认为客观存在的微细的“物质”,构成了我们的五种净色根——眼耳鼻舌身五种微细的物质构成了五根。这五根不是眼球,不是鼻子,不是舌头,不是身体,不是耳朵,它是附在五根上面的微细的“物质”——这个是随顺世间世俗说法,不是佛法的了义说法,先记住!因为外道解释这个五根为什么会产生作用?他说我们人有五种净色根,这个净色根,肉眼看不出来,它的形状就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样的形状,但是它是附在我们眼耳鼻舌身上面的微细精妙的“物质”,所以称为五种净色根。其实唯识里面讲,没有那个东西(“物质”),你认为有五种净色根存在的这种记忆信息,就叫身识——是意识,是心识。这里说的已经不是色法的身根了,而是身识。
(2)身者识
身者识,就是认识外在色、身、香、味、触前五尘的意识。我们不是五根(眼耳鼻舌身)对五尘(五种境界)吗?就是色、身、香、味、触。我们要去认识这五种境界,认识的时候把认识的意识叫做身者识。
(3)受者识
受者识就是认识内在法尘的意思。受就是能感受,就是主观的这种感受。这个受就是我们头脑里面在想、回忆、思考、感觉难受、快乐,种种分析内在精神现象,感受内在精神现象的那个意识叫做受者识。
(4)彼所受识
彼所受识是什么?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就是外在的六种境界,就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对象。色身香味触法这个六样内容叫做彼所受识,被意识所感受的对象。通常不学唯识的人是说叫六尘,——六种境界。但是在唯识里讲不是六种境界,是六种你认为它存在的那种记忆,留下来的心识记忆信息种子,这个就叫做彼所受识,它是识不是境。
(5)彼能受识
彼能受识是什么?就是六种辨别作用。前六根对着外面的六尘,是不是产生六种辨别分别作用?我们把这种分别作用取个名字叫做彼能受识。我能感受、能认识嘛,外在的外境是我所感受的,那么这个彼能受识,就是六种分别作用,其实就是意识。这分别的同时是不是留下了记忆?留下的记忆种子就叫做能受识。所以看六根六尘六识全部是什么?识。从唯识的角度讲,没有外境全都是识,都是心识种子。
(6)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
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数——就是数量,处——就是空间处所,言说——就是种种语言,自他差别——就是我跟他人有什么不同,善趣恶趣——就是三善道、三恶道、生死流转。这些所有你经历过的留下的记忆信息种子,就叫做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只要抓住一个要点,不管是什么,我们经历过所有的内容都留下了记忆,留下哪一方面的记忆就叫哪一方面的识。
留下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这个观念、这个认识,这种识就叫世识。如果你数学学的好,你会算数,你留下的这些记忆就叫数识。为什么有些人是数学天才?他不需要去计算的,你给他写一个方程式列出来,他直接告诉你答案,他不需要算的,很多人有这个本事。为什么他这么厉害?他潜意识全部自动化完成了,他以前累积的这方面的数识信息足够的丰富。
那么处识,有些人开车找不到方位,有些人方位感就很强很明确,对吧?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就是因为上辈子对方位处所分辨的熏习累计到心里面了。有些人能言会道,有些人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为什么有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每世累积熏习的种子不一样,有些上辈子就是演说家,这一辈子他的口才当然厉害,口才好;有些上辈子是个哑巴,这辈子口才可能就不怎么样。自他差别识,就是我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样的,分得很清楚。
这些所有我们的生命累积过程当中留下的记忆信息,全部都是心识种子。其实这里只是大概地把它列为六根六尘六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只是大概地列一个差别而已,其实凡夫有无量的差别识,是不是?所以那么后面他解释一下: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全部是嘴巴说出来的、脑袋想的留下的记忆,并不是真的有一个客观的外境。那个言说的对象真的没有,全都是我们安立名言概念以后这样不断地自我催眠,不断地在那里依据自心显现出来的假象,给它安立名言,然后在那里言说。其实就是累积到心里面留下了记忆成为种子起的现行,全是这样来的。
“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我跟你有什么不一样,种种分别,这些留下的记忆心识,是怎么来的?由于我们有我执,有我见,有你有我有他嘛,这些留下的记忆,你这样分别执着留下的记忆种子,来生生出来,自然而然地就会分诸如“我跟别人不一样,我要维护我的利益,我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反正各种各样的自他分别就来了。
“若善趣恶趣生死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三善道、三恶道这些记忆信息种子怎么来的?由造作了善、恶、无记业。因为我们在六道当中会不断地造善造恶,造非善非恶的无记业,这些所有造作过的经历都会留在心里,形成种子,你将来肯定就会显现出善道或者恶道,也会认为自己有生有死。我们现在都认为自己有生有死,是不是?我们学佛,口口声声说要了生死,我们一方面坚固地抓住我们都有生死,我们有真实存在的生死,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去把生死给了结掉,怎么了?真的有生死,了得了吗?所以我们处处是矛盾!佛告诉我们,你看清楚,本来没有生死,这就叫了生死了。生死是你的一个幻觉,是你熏习到心里面的留下的一个记忆种子显现出来的一个现行的解读。你生生世世都认为有生死有善趣有恶趣,那么这个种子现在在起作用现行了,你当然认为有生死、有善趣恶趣、有六道轮回!所以轮回整个都是我们无明颠倒的熏习留下的记忆信息在起作用的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六道轮回是个幻觉,是个幻象,所以它是可以解决的。如果它是真的有,谁能解决了?
【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看到了吧?由于这些种种的心识记忆种子,一切界趣就是一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界趣就是六趣,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这些种种的杂染所摄的依他起相。依他起就是什么内容?就是这些三界六道轮回的心识种子在起现行在起作用,就是这些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全部都是虚妄分别的。你有虚妄分别的种子,它起现行就显现出虚妄分别的现行。所以人家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是不是这个道理?因为它现行的就是已经是狗的业嘛,它当然呈现一个狗的状态,它狗嘴里怎么能蹦出象牙?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轮回,熏的就是六道轮回的虚妄分别的种子,这个六道轮回虚妄分别的种子,起现行显现出来的境界当然是虚妄分别的性质,所以这六道轮回整个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什么?大梦嘛!迷梦嘛!它就是一个不断地在延续的梦境,所以你说还想在六道轮回、在五蕴里面找一点真实的抓手,你这不是自相矛盾?一方面又想出离,一方面要抓住不放,你猴年马月能出离?所以得一个决定知见很重要,因为如果见地不决定,那么你修行还没起步,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的。
“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这里要说的够明白了吧?你整个凡夫三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包括你六根、六尘、十八界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这些都是“虚妄分别所摄”,就是虚妄分别的内容。本质上它是什么?“唯识为性”,唯心识为它的自性。它的本性是心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外境,知道吗?就像昨天晚上做梦,梦中的山河大地男女老少一切境界本质上是你的心识,这里讲的六道轮回就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六道轮回是一个梦,梦是可以醒的呀!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我们认为有外在客观存在的物质境界,这不就是颠倒嘛。所以说五蕴皆空,五蕴压根就没存在过,因为那是你的错觉认知出来的。那么五蕴背后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什么呀?心识种子。但我们凡夫从没见过心识本身,对吧?这个道理一开始就反复讲了。
所以你说五蕴这个东西还要给它留情吗?认知上要彻底的到位,它就是无所有!你看这里讲了“唯识为性,是无所有”,看到了吧?这个话没有什么歧义、很明确。“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这里的“义”,就是境界,非真实境界显现所依,是说真实境界不是依止它显现出来的。依据这些虚妄分别的心识,是显现不出真实境界来的。“如是名为依他起相”,这里的依他起就是凡夫的染污依他起,所以要转染成净、转凡成圣。那么这一句话你就看得出来,前面讲的一切就是五蕴这种无明熏习来的内容,不是真实境界显现所依止的。那五蕴要保留吗?保留就见不到真相。对吧?这个道理很简单、很明确。
遍计所执相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这里又进一步解释什么是遍计所执自性。我们讲过遍计就是意识的代名词,遍计所执性就是意识所执着出来的存在性。换句话说就不是真实存在的,是意识虚妄分别执着出来的存在,是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存在性。它准确的定义就是“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就是于没有境界,没有这些我们认为的外境,只有心识的情况当中,似乎有外境显现出来了。我们现在是不是感觉到有五蕴境界很真实显现出来了?这里说得很清楚,本来没有这些境界,“无义”,“义”就是境界。本来没有境界,唯有识的真相当中,它好像有境界显现出来了。这个好像、似乎就是我们凡夫的错觉,知道吗?我们凡夫就认为:你看这么真实的境界怎么会没有,对不对?但是真实的唯有“识”,我们见到过吗?我们没有人见到过“识”,对不对?所以真实有的“识”我们见不到,“识”当中没有“义”,本来没有这些五蕴境界的,我们偏偏见到了,而且还觉得很真实。所以我们是不是跟真实刚好颠倒了?我们跟真相刚好是颠倒了!所以《般若经》告诉我们怎么回到真相?要把五蕴境界空掉,是不是?后面讲的圆成实相,就是教我们怎么回去真相的。
这个“义”再简单解释一下。“义”有狭义的意义,就是比量的法尘,就是我们头脑里面想的,和色等五种主观现量——色、声、香、味、触,就是五蕴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我们不用想,好像一看就看到了,一听就听到了,好像是现量像照镜子一样的,对不对?这是假安立的,不是真的现量。因为我们从来就没见到过真实的外境,怎么叫现量,对吧?这是方便说法的。那么这是一个狭义的“义”,也就是境界的意思。
广义而言,“义”就是凡夫境界一切法,你感知到的一切都可以叫做“义”。所以叫遍计所执自性,就是“于无义”即无有境界唯有识中似有境界显现出来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遍计所执性是需要彻底地破除的。
圆成实相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讲得很明白吧!什么叫圆满成就真实性呢?“即于彼依他起相”,就是刚才我们前面讲的依他起,“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依他起相当中没有了遍计所执性。“似义相”就是遍计所执相,看到了吗?似义显现嘛!就是遍计所执相!那么也就是说,什么叫圆成实相自性啊?就是于依他起相当中,“由似义相永无有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出来的似义——似乎有境界的显现这种情况,永远地没有了。那时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叫做圆成实自性。所以有些人说他证到了圆成实自性、见到真相了,后面又有五蕴了,又有遍计所执性出来了。那个情况就跟这里说的不一样了,对不对?
这里佛讲证没证到圆成实自性是有明确的标准的,什么叫做圆成实自性?你证到了圆成实自性就是“由似义相永无有性”了,如果你说我证到了圆成实自性,见到了遍计所执自性没有了消失了,或者说五蕴消失了,但后来我的五蕴又呈现出来了,又有了,这种情况就不能算你证得圆成实自性,这个逻辑很明白吧?硬标准你看清楚,而且证得圆成实自性是一证永证的,不会说证了又失去了,那个就不叫证了。所以你见到圆成实自相了或者自性了,你原来认为有的五蕴境界就永远地没有了。这里很重要,大家多用点心,记住一下!你把佛讲的明确的标准掌握了、清楚了,就不会受那些似是而非的影响了。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之前前面讲的。他这里讲得笼统一点,就是说以上身识为前眼耳鼻舌身“五净色根”,身者识为认识外尘的意识,受者识为认识内法尘的意识,所受识为“六尘”,合为“六根”、“六尘”,为心识的体。这里多出来一个说法,心识的体就是心识本身。我们的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外在的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其实都是我们心识本身,知道吗?暂时理解不了,没关系,你先了解一下。就是说我们感知到的所有的境界,本质上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识。
那么有了这种心识的体,同时它有作用,因为有体就有用,那么它有什么用?它就能产生六种辨别作用。比如说我见到这个所谓的色,见到杯子吧!我们见到一个杯子,我就知道我就能辨别它是杯子,不是别的东西,对不对?听到声音我们就知道这是声音,不是色不是物质境界,其他的一样。所以说你有心识的体,就有心识的作用,有体有用。但是“六根”“六尘”“六识”本质上全是心识。这个用,你用的过程是不是又留下了记忆啊?你辨别的过程是不是又留下了记忆啊?所以记忆它就又成为心识种子。
那么“六根”“六尘”“六识”,整个“十八界”其实全是我们心识本身,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内容。它起作用了就叫现行,当然我们见不到这个现行本身。我们见不到心识本身,它现行了我们也见不到,我们现在只能感知到对现行的一个解读,就是我们认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对吧?这个五蕴其实是一个假相,是我们解读出来的一个幻觉。
那么这样子就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整个凡夫的“十八界”或者说五蕴,它本质上是心识的本性。这里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讲唯识无境了吧?没有你认为的外境、没有和心对的境,整个都是心、心识。打个比方说,“六根”“六尘”“六识”就像大海的浪花,大海涌现出种种不同形态的浪花,我们不知道这是浪花,不知道它是水的本性,我们把它执着为真实存在的各个差别的状态、存在。但是佛告诉我们,那个不是心识大海之外的东西,它本身就是海水,就是心识。我们因为无明的缘故,执着有我有法——我法二执一直延续下来,我们就一直把感知到的境界当成了心外的。我是一个能感知的心,我所感知到的境界是我心外的。这样就把本来是心识大海水的一个整体,给分裂成了心和对境了,对不对?就形成这样一种能、所二元对立,这个能、所二元对立就叫无明、就叫糊涂、就叫颠倒。但是这种颠倒它又产生了新的种子熏进去了,将来这个种子起现行还是这种无明的种子起现行,对不对?所以这个无明就这样不断地延续下来,延续到现在我们还是无明。佛就告诉我们你怎么破无明:你要知道没有外境,本质上一切都是我们的自心显现出来的境界、幻相。因为它显现出来,刹那就变了。我们能找到一个不变的东西吗?找不到,因为它是你的心幻出来的一个梦境,它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体,它怎么可能保持不变呢?所以所有的一切境界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地不断地在变化。你把这个道理搞通了以后,歇下向外追求的狂心,无明颠倒的心,慢慢慢慢地是不是就开始回归心识大海本身了?当你的资粮准备得足够的时候,达到加行位的时候,就可以从无明大梦当中醒过来,亲自证到心识本身。
当然,心识种子还是生命的真相(心体)起的一个作用,但是这个起的作用我们都见不到啊。它产生了识以后就形成了种子,我们连这个种子也见不到,还想见到种子背后的真的东西吗?更见不到了。所以你把五蕴的假相停下来以后,能见到心识了才能见到心识背后的真正的真相。我们现在很多人修行就想超近路,说“我见到生命的本体啦,那个真相、真心”,但是他见不到阿赖耶识种子。这个就是一个方便下手处,不是真正的终点,因为这个方便下手处可以让你放下很多虚妄分别、执着。但是如果没见到阿赖耶识的种子,你所谓的见真心是不算数的。这当中的情况很微细。
我们接着看下面: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翳眩等喻。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一句一句讲: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他说,“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上面讲的那些“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有凡夫一切境界本身都是“识”,都没有真实的客观外境。那么这个当中以什么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呢?这里回答就说:“应知梦等为喻显示。”所以说如梦观太方便了,我们凡夫都做梦,梦中都知道是自己的心变出来的境界,梦醒了啥也找不到了,没有客观存在。所以佛找了一个很善巧的方便,就告诉我们,这是个梦,你去体会一下这个梦。现在就跟这个梦是一样的。这个道理完全是一样的。所以《金刚经》教我们如梦观为什么能成佛?这是符合真相的!它是依据真相让你去贴近真相的嘛!
“谓如梦中都无其义唯独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就像梦中一样,都无那个梦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都没有那些真实的存在,那些境界都没有的。唯独有能做梦的心识,其实就是心识种子显现出来的,那么种种色声香味触法也显现出来了。我们在梦中看到了男女老少、山河大地是色,声音听得到,香味也闻得到,味道也尝得到,感触也有,梦中一样都不少,也能见到房屋、山林、土地,这些都好像很真实的境界就显现出来了,是不是?看这里用了一个“影现”,用得很好!但是与此中那些显现出来的一切境界当中都无有义,本质上都没有境界,没有客观存在。
“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那么从这个比喻我们就知道了,就应该知道“一切时处”。“时”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处”就是十方。说白了,你凡夫能想到的一切时空,唯有识没有境!
“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翳眩等喻。”还可以用其它的比喻。这个“幻诳”是什么意思呢?幻相、幻境、幻觉。本来没有的,你感觉有。“诳”是什么?欺诳、欺骗的意思,就是被幻境欺诳了。比如说变魔术,现在人变魔术档次比较低了,不像以前古代的幻化、幻术师,他们有神通的、会幻化。现在人变个魔术,他是不是制造出种种幻相来迷惑我们,欺诳我们,让我们看上去像真的一样?那么“鹿爱”是什么意思?就是那个鹿渴了,它看到远处的太阳照在地上,像有水一样的阳焰,它很喜欢,它就跑过去,去找水喝。它不长记性,看到了就喜欢,就要跑过去喝水,所以就把阳焰取个名字叫 “鹿爱”。“翳眩”就是眼睛里面有毛病了,看到空中是不是有花在飞舞,很眩目。这些比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本来没有、不存在的,你认为有,这就叫做无明颠倒,就叫凡夫。
“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再讲一下,就是说。他说,你如果于觉醒的时候,“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就知道一切都如梦唯有识!那么“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你只有从梦中醒来了,回过头来想梦中才知道“唯有识”,没有境界。那么他说我现在醒了,为什么我不觉得一切唯有识没有境界呢?我为什么不像做梦醒来一样,知道是唯有识没有境呢?那就是说我们现在醒了,从睡梦中醒了,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一切唯有识没有境呢?
他说:“真智觉时亦如是转。”你真实的智慧觉悟了,那个时候,你才会知道现在是唯心无境。没有五蕴境界,就是心识显现出来的一个幻梦。所以我们现在你认为五蕴真的有或者说是妙有,你就不是圣人。很简单的道理,你就没醒嘛。
“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合一下前面的比喻。“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要说明的一个道理就是说,我们得了真实智慧觉悟了以后,你才会知道现在就是一个梦,它的本质上就是唯识为它的自性,就是心识的本性,就是唯心无境的意思。
依他起性
【若依他起自性,实唯有识,似义显现之所依止,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
这里又讲依他起。他说依他起自性,其实本质上只有心识,那么是“似义显现之所依止”的依据。似义显现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本来没有,我们认为有境界。那么这遍计所执的五蕴梦境为什么造得出来?为什么?因为背后有心识,有依他起。但是我们凡夫都没看到这依他起的,所以我们凡夫都在虚妄的五蕴假相层面做文章,比如什么善恶、美丑、好坏、生灭、断常、来去、一异,对吧?这些都是在虚妄的梦境层面做文章,没有意义。但它之所以呈现得出来,背后是因为有依他起的心识。
“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这个角度为什么说它是依他起呢?他这里就解释说:“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这些依他起,为什么能够叫做依他起?是什么因缘可以起现行,现起这些情况,即心识在运作?就是因为我们有熏习,我们的心具有熏习的功能。我们所有经历过的事情,事情的具体的情境全部都消失不见了,但是所有经历过的记忆是不是全都留在心里了?这个就是熏习的功能,熏习功能留下的东西就叫做种子,我们说叫记忆信息也可以的。那么这些种子记忆信息,它将来因缘条件成熟,力量足够大,它就要显现境界,就要造五蕴的梦境,造轮回的梦境出来,对吧?
那么五蕴的轮回的梦境造出来不是一个种子起来的,是所有的种子综合作用起来的。就像大海里面的浪要涌现起来,它不是那一小块浪自己跳起来,是整个大海相互作用、综合作用呈现出来的一个浪花的状态。所以我们种子起现行也是这个原理,我们哪一部分种子起现行,都是由于所有的种子综合作用以后,力量最强大的种子起现行,变出境界,而且不是某一个种子,是成批成批的大量的种子、大数据库呈现出来的一个状态,一个幻境,而且还受到他人的种子的影响。你看有些人一生修行很好,求生净土,临终往生的时候,碰到不好的因缘,受别人影响,没往生成功。这是不是受到他人心识的影响了?所以这个都是真正的缘起,是心识相互之间的缘起。这是真实的因缘,这个因缘凡夫见不到,只有圣者见到了。
所以我们不要混淆凡夫的因缘和圣者的因缘。我们凡夫五蕴境界内的因缘,在圣者看来完全是个幻觉显现的幻境、梦境。你在这个当中找因果,是徒劳无功的。圣者见到背后真实的因缘——之所以能显现五蕴梦境的背后真实的因缘,他是亲眼见到的。所以圣者有智慧,可以知道怎么帮到众生。这个背后的真正的因缘也叫真实的有为法,而我们凡夫五蕴当中的有为法,比如二时《般若经》讲的有为法,都是方便讲的——法压根都不存在,还分什么有为无为?所以《金刚经》后面教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是佛方便讲的,总要讲话,不讲话,我们凡夫没办法学法,所以要安立名字,名字都是假名。
“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这些种子起现行生起来了以后,它没有办法保持不变,住在那里不动不变,它是刹那刹那地变化的,是因为那个熏进去的种子,它本身就是变化的现象熏进去的,它显现出来的,发生作用了以后,它还是刹那变化的相。所以我们感知到的五蕴是不是也在刹那变化?因为它背后的心识种子就是刹那变化的。所以我们想在五蕴的假象当中找到一个常住不变的境界,可能吗?痴人说梦。就像你昨天晚上想在梦中找到一个不变的境界来安住。比如说在梦中入了一个四禅八定,或者入了个灭尽定,我永远安住在里面不动了。可能吗?那个定力种子在背后是不断地在生灭的。因为定境也是种子支撑、种子显现出来的状态,那么显现定境背后的种子,不断地在刹那生灭,刹那生灭,那个依据种子呈现出来的定的境界,能够安得住吗?能永远安住吗?不可能的,它的根都是刹那生灭的。所以说为什么说四禅八定终究是不可靠,乃至阿罗汉的灭尽定都要出定,就是因为背后的种子在刹那生灭,所以解决问题要从种子上解决问题!
遍计所执自性
【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里他就讲了,又提出遍计所执这个概念,来让我们深入地理解一下。他说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是依他起当中本来没有境界的,但是他因为无明颠倒的缘故,显现出了似乎有境界的这样一个状态,那么,为什么这样就把它叫做遍计所执呢?“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这个话其实就是反复地追问遍计所执是怎么回事。
他回答:“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我们生生世世累积了无量无边的那些在活动的虚妄相的意识,他不断地在普遍的计度,这种计度是颠倒的,是虚妄错误的计度执着生出来的种种的形象。什么形象呢?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就是凡夫的一切境界。你看我们从小到大打了多少妄想,每一个妄想都有形象的,就这一生都已经是无量无边的形象了,生出无量无边的相。这些相全都是虚妄颠倒执着遍计出来的幻相,所以说叫遍计所执自性——普遍计度执着出来的存在性。是我们凡夫自以为的存在性,实际上是没有的。
“自相实无”,那些所有遍计出来的形象、相状,它自己本身实际上是没有,不是真实存在的,完全是我们的一个主观意识的影像,就像昨天晚上做梦一样的。
“唯有遍计所执可得”,唯有虚妄的遍计,你才认为它有。是因为这个意识颠倒了,执着了,你才认为它有的。当我们的这种颠倒消除了以后,你就知道没有了。
“是故说名遍计所执”,所以遍计所执这个名字,就是说明了它是不存在的,不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你所有意识遍计出来的一切,执着出来的一切似有实无,你感觉有而已,实际上从来就没存在过。
圆成实自性
【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云何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这里又进一步介绍圆成实自性。他说圆成实自性前面已经定义了,就是遍计所执的那一切永无有,遍计所执出来的一切相永远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没有——未曾有,无生,从来没生出来过。“云何成圆成实?”什么是圆成实,什么因缘叫圆成实呢?
“由无变异性故”,圆满成就真实性嘛,它不会变的,不会说遍计所执性现在我证到了没有了,将来又有了。或者说遍计所执性以前有,现在被我弄没了,不是这么回事。是遍计所执性永无有相的真实性是不会变异的,铁板钉钉,决定的不会变,所以又可以叫做无为法,对不对?无为无造作不会变化,永恒不变,所以叫做圆成实。
还有一个定义,“又由清净所缘性故”,清净的所缘是什么所缘?就是消除了凡夫染污虚妄颠倒一切以后攀缘到的境界,那个就是真实性。
“一切善法最胜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最胜是什么胜呢?就是圣人见到的殊胜的存在性,殊胜的境界,就是真相。
你看,一个是前面讲的遍计所执永无有相的真理,这个真理永远不会变异,这个就叫无为法,是遮诠真相的定义。那么后面又讲,由清净所缘性故,由清净的智慧缘到的真实自性,是一切善法当中最殊胜的境界。所以可以叫它“由最胜义名圆成实自性”,就是最殊胜的境界,就是圣者证到的真实境界。那么这个角度讲,圆成实的定义就是表诠的定义,就是直接讲真实相是怎么回事的。
他这里为了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又讲了一个比喻: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于此义中以何喻显?以金土藏为喻显示。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他就引佛说的《阿毗达磨大乘经》,当中薄伽梵(就是佛)说法有三种。佛把一切法概括为三种,哪三种?一个是杂染分,一个是清净分,三是彼二分。就是说有凡夫的杂染的境界,杂染的法这个部分,有圣者见到的清净的部分,还有一个就是包括了杂染和清净这两部分的。
那么“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依据什么道理这样说?
他说“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看到了吧?那么基于依他起,我们就以依他起为一个所执之依,它是一切法的依止,对吧?那么在依他起自性当中,如果你有了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没有境界,你认为有五蕴境界,那么这个就是属于杂染的部分,就是凡夫的杂染的境界,要转染成净的部分,要消除的。
“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刚才前面都讲了,遍计所执自性永无有性,就没有杂染了,没有遍计所执性的杂染了,当然就是清净的了。还有一个就是消除了遍计所执自性以后呈现出来的真实境界,那个也是圆成实自性的定义,是它的内容,也是清净分,是圣者见到的真实境界。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所以依他起自性,要是被遍计所执性所染污了,就叫做染污的;如果证到了圆成实自性以后,它就是清净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依他起就包含了杂染的和清净的两部分。
“于此义中以何喻显?”那么这个道理当中以什么比喻来显示说明这个道理?
他说可以“以金土藏为喻显示”。什么叫金土藏,就是“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就是说我们世间人看到的金矿当中有三种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地、金、金矿要在依止于大地,二是有泥巴有土,三是有黄金。那么这就是打比喻,比喻这个三自性。
“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他就是说在金矿的一大块地界当中,土非实有。这个是比喻,比喻总没有那么恰当的,是吧?他意思就是说你想要的是金不是土,土不是你想要的。从这个角度讲,土就不是你要的真东西,但是你看上去是不是全部都是土,只有土可得?其实这就是比喻三自性当中,依他起自性当中遍计所执自性实在是没有,但是你觉得有,这是用土比喻遍计所执自性。那么“金是实有而不可得”,金就是圆成实自性,清净的部分,真的有,但是我们凡夫见不到!我们只看到土,只看到遍计所执自性即五蕴的境界,我们看不到圆成实自性这个黄金。要怎么看到呢?
“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要用火去烧金矿,把泥巴全部跟金分开来。火一烧,那个金变成液体了,就流到一起了,泥巴就浮上来了,对吧?那么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我们要用佛的正智,般若智慧,或者说叫圆成实自性里五蕴皆空的道理,用这个智慧火来烧,去掉遍计所执自性的土,那么圆成实自性的金就显现了。
“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就回到刚才的比喻,说金矿地界,把我们不想要的土比喻为虚妄的境界,它遮蔽了黄金。那么一旦通过火烧炼的时候,金就显现了,这就叫真实显现出来了。真实就是圆成实自性,比喻为圆成实自性显现出了。“是故地界是彼二分”,所以说地界包括了土和金,也就是说依他起包括了遍计所执自性的染污分和圆成实自性的清净分。
“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这叫合喻,把三自性和前面的地界金土藏做一个对比,耦合。他说识,心识的道理,阿赖耶识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要靠无分别智的火。无分别智是什么?就是告诉我们,没有能所分别,没有我法二执,没有我法的存在,就是五蕴皆空的智慧。五蕴就是能所,包括了能分别的我、能认识的我和我所分别的境界,能所二元分别对立,我们要用五蕴皆空的智慧来观修——不要分别了,五蕴一切都是虚妄境界,分别什么?压根就不存在,都是戏论。这就是佛告诉我们的正智,无分别智。那么这样子,用无分别智观照观照,就像火在烧炼金矿一样,把这个遍计所执自性的土全部给烧掉,把圆成实自性的清净的黄金给显现出来。如果你不烧就怎么样?就是虚妄遍计所执自性那个土在显现,我们现在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五蕴的土在显现,而真实的圆成实自性就不显现了。
“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如果你不停地用无分别的五蕴皆空——佛提供的正智之火来烧我们凡夫的五蕴,你烧多少,真实的圆成实自性其实就可能显现多少出来了。虽然我们说顿悟是一下子显现,但是顿悟之前需要渐修,炼黄金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可能火一点,黄金就出来了,它需要一个过程,对吧?那么我们把这个圆成实自性开显出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就要用这个圆成实里面的无为法,也就是五蕴皆空的正智火去烧遍计所执性。这智慧火当然是佛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我们开发出来的真实的正智,但我们可用这个火去烧遍计所执,即观照五蕴皆空,这样把遍计所执自性不断地破坏,不断地净化。净化多少,就贴近圆成实自性的黄金多少。那么当有一天烧的功夫做得足够的时候,量达到了,那么这些黄金就全部都被你开显出来了,泥巴全部就给消除了,就是相当于把遍计所执自性彻底地证到了永无有性。再强调一遍,不是它有,你把它弄没有了。是它本来没有,你只是证到了这个真相。证到的当下,圆成实自性就显现了;圆成实自性显现了,同时虚妄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这个是很要命的一句话,你们要记住!这是辨别凡圣邪正的决定说法!你都说你证到了真相,见到真相了,你还有五蕴境界在显现,这个就跟佛说的不一样了。这句话多明显!加深一下印象:“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换一句话就是证到似义相永无有性,换句话说就是证到五蕴本空,永远空,从来就没有过。这个含义很明白吧?
“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那就合一下喻了。就是说这些阿赖耶识所摄的虚妄分别的一切心识在活动,相互依他起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所有这一切就包括了杂染的遍计所执自性和清净的圆成实自性,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有土有黄金。你要用无分别的正智之火,把遍计所执自性的土给烧了,才能够证得真实的圆成实自性的黄金。
所以说佛法是不是要修?不修,你能把黄金弄出来吗?你明知道金矿里面有黄金,知道佛说我们都可以成佛,有成佛的可能性,有成佛的资本。但是你不修,你说“我本来是佛”。如果就这么认为,那你就永远做凡夫,可以这样讲。你说你本来是佛,你就不用修了嘛,你就像拿着金矿当黄金使。懂行的人会说你是二百五。所以要修的,不修怎么行?佛法叫闻思修,你修多少得多少利益,你不修就不得利益。因为背后心的运作机制就在那里——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你熏什么就累积什么,累积什么就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作用就导致什么后果嘛,这就是真实的因果!不是五蕴层面的因果!我是按唯识跟大家讲五蕴背后真实的因果,所以真实的因果你搞清楚了,你就知道,想成佛一定得修,而且还不能修错了,要按佛讲的正法去修才行的。
所以听了这些佛讲的道理以后,我们应该要对佛法生起足够的信心才行。这都是决定说,没有一点含糊,没搞玄妙,都是很清晰的。当然大家第一次听可能有点反应不过来,因为这些语言都很生疏,所以我说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要反复地去学,你才会有很深刻的印象,才容易理解,所以大家还是要用点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