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我喜欢读的书。
书中有大量真实教育案例作支撑,把教育现象和教育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变得通俗化、形象化,读起来没有晦涩感,反而觉得像是读故事一样的流畅。
书的副标题是“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不妨看看目录:
1.学生很聪明为什么却不爱学习——决定学习动力的直接因素
2.换了老师学生怎么对学习没兴趣了——影响学习动力的环境因素
3.成绩不好的学生还有出息吗——多元智力与个体差异
4.学生很勤奋为什么成绩上不去——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5.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吗——道德与社会性发展
6.习惯可以决定命运吗——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7.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读书、体验与实践
8.该奖还是该罚——如何运用奖励和惩罚
9.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教育的时机
10.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优质课堂的核心要素
其实就回答了这样10个问题,但是涉及的教育场景方方面面:如何激发学习动力、如何提高思考力、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课外班的利弊等等,对于小初家长确实是对症下药、指点迷津。
二、我认同的一些观点
书里有很多我能认同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浅见寡闻,说说其中几个。
1.优质的教与学依赖三个系统:目标、动力、方法。书中讲得内容比较多、比较细,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如果简单的说,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就是:我要上大学!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怎么到达?答曰:志当存高远,目标北上广,城市套路深,那就回农村;飞机、高铁、火车、汽车、电单车,动力不同,效果迥异;直达还是中转,联程还是隔日?方法不同,流程有别。当然盯紧了目标,搭上了飞机,选择了直达,那会缩短了太多呕心沥血、痛不欲生的“光辉岁月”,人生从此大不同!否则,那么,就……
2.教育家能看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而教书匠只能看到学生的不足,只会拿自己心中的“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对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学生要么放弃,要么感到讨厌。这就是今天大多数小学和初中学校里的现状,越是私立学校的老师越拽,以分数论成败,只喜欢那些“拔尖”的孩子,对那些“缺根弦”的孩子不理不睬、冷暴力,当然他们也只能沦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真正能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为人师表”者,或者像魏书生、孙维纲那样的老师,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3.父母和教师一定要敏感,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独特、独立、新颖的思考,允许、欣赏孩子的自由表达,不要急于用那些所谓的知识和标准答案填满孩子的头脑,挤占、压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时候经常通过培训班做题、背答案的孩子,长大后多半成绩平平,而有大量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孩子,更容易后来居上、逆袭翻盘。因为没有学到的知识可以补救,而思考力的损失却可能永远无法弥补!
4.良好的品行包括善良、宽容、谦逊、真诚、中正、有礼貌有教养等六个方面。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回答记者,“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同样,这些品行从幼儿园就能学到,若能伴其一生就是最好的品行。
5.六个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认真、乐观坚韧、富有好奇心、独立自主、合作与分享、计划与反思。书中有很好的阐述,也不难理解,不再赘述。重要的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培养。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没有天生的“王侯将相”,一切都是刻意训练。
三、我的实践与忠告
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亲眼见过太多特别“牛X”的孩子,也有机会和这些家长有过比较深入的交流,结合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掉过的各种坑,写下一些“掏心窝子”的话,虽然有一些片面性,但还是建议多了解、善甄别,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弃之。同样下文不能免俗,还得围绕“成绩”说事。
1.幼儿园学什么?
上文已经写了答案,就学一些良好的品行,这一点特别重要!
平时要有大量的游戏,比如拼图、搭积木、乐高、连连看、找不同、一笔画、4×4的数独、魔方等等,到了大班的年龄,条件允许的话,建议上珠心算、围棋、钢琴、画画之类的课外班,完全要看孩子喜欢什么,不宜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下来一个足够!不过从我这些年对一些孩子的跟踪观察,长期学钢琴、围棋,并有多年坚持的孩子,成为学霸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长时间专注、大量刻意训练、音准和不能盲目犯错、大脑的长时间运转、手脑并用,这些特点都足够磨练心智,养成良好性格与习惯。练“技”的本质,实为练“心”,正心诚意, 方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然,一定要给孩子讲故事,尤其是神话故事。早一点认识一些简单的字,孩子会有足够的求知欲!
书里的游戏可以挑着玩2.小学怎么学?
坚持幼儿园开始的课外班,贯穿整个小学,足够的刻意训练,足以在某个方面擅长或者拔尖。切记不要盲目攀比、道听途说,更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坚持比什么都重要!
把数学知识打扎实,不一定是刷题,更重要的是阅读一些数学家的成长故事,让孩子有兴趣;另外要通过数独、魔方、数字华容道、十四巧板等各种思维游戏训练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这些能力的训练胜过若干知识补习班!
这些思维游戏学着玩一些语文的学习,只要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就不会有大问题,读书量不够的话,不足以支撑初高中的后续学习。不一定完全按老师的要求读指定书籍,开卷有益!重要的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还有就是坚持、坚持、坚持!
小学的英语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按部就班足够,如果上面的那些方面做得足够好,完全不用担心。
要有音乐、体育方面的擅长,如果没有,无论成绩多么优秀,漫长的人生中都有说不尽的懊悔与遗憾!
3.初中怎么领先?
如果小学里的思维训练足够,数学还好的话,那么初中会节约大量时间!如果数学落下了,要补的是“思维”,不是课!数学一门管几门(至少包括理化),倘若初中的数学成绩一般,游弋在大量的学科中,基本上“黑马逆袭”的机会很渺茫。
不错,得语文者得天下!小学里靠刷题学语文的孩子,在初中第一年就会从单科成绩前列沉沦到“见不到影”,为什么?因为舍本求末,丢掉了“读书”这一底层逻辑!靠刷题“追分”完全不适合初中高中的语文考试,因为初中高中的语文考试需要归纳总结一些底层逻辑的东西,这种答案根本背不下来,考的是思考力、辨别力、创新力之类的能力,不是标准答案!
英语跟上节奏,如果能有“小灶”更好,一般而言考个比较理想的分数不很困难。
小四门的课程,如果在小学阶段读过大量故事、百科知识,这些东西学习起来一点都不困难,而小学阅读量不够的孩子,学习这些知识基本上跟不上节奏,需要投入大量复习时间,从小四门的成绩基本上可以判定学生小学时期的阅读量。
4.摇号以后的选择
摇号后各学校的生源趋于平均,不过私立学校由于“差等生”(姑且这么称呼吧,我亦俗人)不愿意接受那种高强度的磨练,一般不选择摇号私立学校,因此学生的成绩曲线波动不大,两极分化不很明显。公立学校相对“落差较大”,但也不缺成绩突出的孩子。
如果说花10多万去上私立学校,我建议冷静思考一下两个问题:第一个,摇号后的优秀孩子都跑哪里去了,还在一所学校吗?第二个,私立学校的孩子靠学校的知识就吃饱了吗,不用补课就足够优秀?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最优秀的孩子,不在私立学校,也不在公立学校,更不集中在那一所学校,要么是在家,要么是在高端的辅导班里!因为太优秀的孩子根本不用上辅导班,还算优秀的孩子又被筛选到一起,共同上着同一个很有名气的辅导班。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私立学校里的孩子,也不是不上辅导班,而是由于大家的成绩差距都很小,为了拉开差距家长就会安排让通过辅导班显现效果,私立学校的老师普遍被认为最“大牌”,任课老师就是首选目标,所以一部分孩子在周末又被聚集在任课老师的辅导班里奋笔疾书、再续辉煌!
我想笑,可是眼泪汪汪,心如刀绞!!!
你想质问我:你凭什么如是说?我不想辩解什么,这些话你姑且可以认为是我的臆想和猜测,或者说我自以为是,完全没关系,还是那句话“信不信由你”,或者一笑而过……
2021年3月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