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其实并不老,他教我们的时候,也就二十多岁。初次见到“老吴”,瞬间就被其文人气质所深深地吸引:中等个头,身材瘦而挺拔,皮肤白皙,头发自然呈浅黄色,宽阔的额头,炯炯有神的眼睛放射出睿智的光芒,鼻梁上架着金丝边眼镜,显得很斯文。衣服从来都是穿戴整洁,浑身上下干练利落,像极了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包青天》中的演员何家劲,一下子成为同学们崇拜的偶像。
记得在一次作业课时,学生吵闹得厉害,一名调皮的同学甚至跑到教室外面去“放风”,忽然看见吴老师正朝教室方向走来,他连忙冲进教室跑向自己座位,情急之下大声发出省略了几个字的“警报”,“老吴来啦!”同学们迅速坐好,教室里顿时雅雀无声。自此,“老吴”这个亲切的称呼便在学生中传播开来。
03 恩师“老吴”“老吴”起初教我们语文课,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语文课教的极其精彩,像有磁性似的深深吸引着学生。在他课堂上,我从来不开小差,总是瞪大了眼睛,盯着老师的表情、动作,听着他饱含感情的讲解,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他能帮助我们透彻地分析课文,由简到难,由表及里,引人入胜。老师讲得最拿手的应该算是鲁迅的文章了,如《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腾野先生》等文章,老师会从当时的写作背景讲起,便于我们理解写作主旨。尤其是在讲《友邦惊诧论》一文时,老师义愤填膺,竟几次拍起了桌子,我们也深受感染,那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中他从未责骂过我们,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使我们深深地折服,班上的语文成绩总是在同年级名列前茅。“老吴”除了教语文课之外,还鼓励我们要多读课外书籍,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在那个年代,课外图书十分少见,为此,老师经常拿来自己订阅的报纸给我们传阅,还亲笔抄写一些经典名篇,要求我们去背诵。《阿房宫赋》、《蜀道难》、《将进酒》等篇目就是那个时候背下来的,这些都促使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3 恩师“老吴”“老吴”是一位十分敬业的好老师,在教书的同时,总不忘讲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还教我们练习写字。他让我们将笔记本上的横格改画成方格,每天写一页,并亲自过目。班上大约有四十多人,写好后川流不息地拿到老师办公室。这时,“老吴”总会停下手头的工作,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在本子上画上勾勾圈圈,分析字的简架结构,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从未留露出半丝厌烦的神色。可惜我只坚持了多半年就放弃了,如今自己歪歪扭扭的字不敢示人,只恨时光不能倒流。我也试图用这种练习方法教我的学生,怎奈我的字毫无示范性可言,加之不能长久坚持,半途而废了,因而又增加了几分对“老吴”的敬佩之情。
03 恩师“老吴”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陷入了无比尴尬的境地。那是在一节作文课,"老吴”念了一位同学的书信体习作让我们点评,叫起了好几位同学,答案都是语句优美之类的套话,老师显然不满意,忽然老师将目光投向了我,让我来回答。我指出了文章写作顺序以及称呼的混乱等问题。“老吴”的眼睛似乎更亮了,当场表扬了我,并且说了一句:“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呐!”。我心里十分高兴,谁料下课后,同学们议论纷纷,都以为老师读的是范文,没想到是挑毛病的。一位好事的同学说了一句:“你怎么会和'老吴'心有灵犀呢?该不会是'老吴'的'小情人'吧?”。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虽是一句玩笑话,我却感觉难堪极了,脸涨得通红,强忍着眼泪,差点哭了。虽然当时年纪尚小,却也隐隐觉得“小情人”是个不好的词语。自此之后,担心再度引起同学们起哄,“老吴”上课,我总是低头看书,不敢抬头迎接老师殷切的目光,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一直持续到初三毕业。上初三的时候,“老吴”因工作需要,改教我们政治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中考的时候,我的政治成绩居然没有超过全班的平均线,令我羞愧不已。
03 恩师“老吴”
在“老吴”的影响下,我力争要做一名像他那样的好老师,不料中考失利,总觉无颜面对恩师。在省城求学期间,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苦闷彷徨之际,给“老吴”写了一封信,没想到过了不久,居然收到了老师的回信,洋洋万言叮嘱我一定要坚持理想信念,不懈奋斗。欣喜之余,这封信成了我继续努力的精神支撑。毕业后几经搬迁,那信不知流落何处,翻找几次未果,内心总觉怅然若失。
03 恩师“老吴”再次见到“老吴”已是初中毕业二十年后,几经辗转,我也接过了老师的教鞭,踏上讲台十几年,而“老吴”己经是平泉镇教育界的父母官了。那天去镇上开会,看见主席台上“老吴”的名字赫然在列,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终于看见了他,“老吴”依然不老,身材仍矫健挺拔,面容清瘦,神采依旧,岁月似乎偏袒了老师,在老师身上几乎看不到时光的痕迹,内心惊喜又激动,感慨万千。自此之后,总觉背后有一双眼睛犹如二十年前那样盯着自己,饱含鼓励、信任和赞许,我只有不断学习,教书育人,努力上进地工作,才敢称自己是“老吴”的学生。
03 恩师“老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