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直译为光明消逝,或解为鸣镝、鸣禽。看卦画,太阳落山之象,说是鸣镝也可。从诗歌艺术角度,“明夷”类似"假语村言",一语双关甚至多关,亦虚亦实。先请欣赏历史古歌《箕子之明夷》:
太阳落,鸣镝飞,羽翼伤,含冤流放,上面交代,三天不食;
太阳落,鸣镝飞,左腿伤,折损股肱,纵骑健马,救之莫及;
太阳落,鸣镝飞,南狩伤,夺走领地,何时释放,遥遥无期;
太阳落,鸣镝飞,左腹伤,痛失亲儿,装疯卖傻,方归故里;
被暗算,遭幽囚,受屈辱,若无韬晦,初登于天,即折于地。
诗中,将鸣镝换成凤凰(可与圣人相配的鸣禽),完全没有违和感,甚至与诗经《鸿雁》颇为相似。箕子和周文王所受屈辱,常人所难承受,为后世蒙难之人的表率。《易》曰:君子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地火明夷,光明隐于地下,黑暗来临。君子用晦而明,内艰难而能正民志。明夷和晋,互为覆卦,历史结局大家都知道,韬光养晦为的是厚积薄发。
老母居上,中女居下。可能是母女,也可能是婆媳。吃亏的肯定是虽已成年但还不成熟的年轻女子,中女或许能从明夷卦体会到三千年来小媳妇的心酸,戒心浮气躁,待你成熟,地风升,日子就越过越顺了;老母也不能得寸进尺,把中女逼急了,翻过来火地晋,哪还有你的好日子。
【说明】
1、我们之前谈取象,大体是以象易象,比如看到太阳落山,一种冰冷阴暗袭上心头,就联想到好人落难、欢乐已逝等景象;或者听见天上的飞鸟哀鸣,就想到自身受到的伤害,妻离子散的悲痛等等,这种方法多是借助暗喻和类比完成的,通过象与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者触发情感的相似性,来完成从一个象迁移到另一个象上的转变。这也就可以理解,自古道行高深的筮者基本上都有跌宕坎坷的一生,只有极为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做到取象的全面和准确。或许,这也就是古训“天机不可泄漏,违者不祥”的由来。
2、古人讲直心为德,正大光明、顶天立地、不违心、不亏心,就是有德。但如果一个人遭受委屈呢?是直心反抗,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呢,还是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耶稣打脸问题的翻版。我在《致良知不是唯道德论,更不是伪道德论》里曾写过长文论述。核心观点:致良知就是致中和,所谓修身功夫就是在心里磨,在事上练。一个人之所以会选择忍辱负重,那是因为他有更长远的目标要实现,正所谓:“所谋者大,所见者远。”,真心诚意的韬光养晦绝非懦夫或者伪道学,而是因为他心中有更大的希望,这个希望不是一个幻想,而是要靠扎扎实实的积累才能最终实现的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