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思随想笔记易经.道$奇门遁甲社会热点
“致良知”不是唯道德论、更不是伪道德论

“致良知”不是唯道德论、更不是伪道德论

作者: 童年的流星 | 来源:发表于2017-03-24 15:30 被阅读469次

    现在大家都在说“致良知”,似乎大家一夜之间突然都发现了祖宗们埋的宝藏,一窝蜂的去寻宝挖宝。但历史的辩证观告诉我们每当一个社会争先恐后地宣传教育、劝说诱导他人提升道德境界的时候,这必将是人欲横流、污水肆虐的道德沦丧到底线的社会。

    什么是致良知?致良知就是致中和,就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中庸之道。今天鼓吹致良知的各位专家学者是不是选择性忘记了我们传统中最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呢?为什么在宣传致良知的时候,都一致性地回避了提中庸思想呢?当下大多数文章,是把致良知等同于“狠批私字一闪念”,等同于“存天理、灭人欲”,这不过就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多少次的唯道德论的死灰复燃,甚至于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伪道德论。鉴别真道德和伪道德非常简单,反求诸己、凡事都从自身的不足上想办法就是真道德,严于律人、凡事都是从提升他人修养的角度去努力就是伪道德。所以致良知当然很难,但最难的是先明白什么是致良知。

    耶稣讲,别人打你的左脸,你要将自己的右脸也给他打。试问我们自己,这样做合理吗?这样做心中有没有不甘,这样做心里面恨不恨?唯道德论或者伪道德论者会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境界还不够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要不断修行,按照圣贤的教导去努力,现在做不到,慢慢努力,以后就做到了。听这些话,你服吗?反正我不服,我从本科开始学的就是理学,老师们从来都是教育我们,凡事要讲理,刚才的教诲讲理吗?我是不懂这个理的。

    致良知,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凡凡事事都要在心头来磨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磨什么?磨的是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之道。多一分是多,少一分是少,要磨到最恰当的那个“度”字。李泽厚先生曾经将中华文化概括为“度”本体,讲的就是流淌在我们祖祖辈辈骨血中的这种“中庸”精神。别人打你左脸,你会怎么做?告他,这是走法律途径;揍他,这是走暴力途径;找人办他,这是走没出息途径;躺下不动,这是走碰瓷途径;坐在地下哭闹,这是走撒泼途径;打掉牙齿吞肚子里,这是走窝囊途径;把右脸伸过去让他打,这是走流氓途径。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诬陷耶稣,在流氓斗争理论里面的确有这种策略,就是你扎我一刀,没事,有种你再扎我一刀,有种你扎死我,只要你扎不死我,你等着我找你那一天。大家看,同一个情景,我们应对的策略至少有七种。先人还曾经告诉我们更多的应对策略:比如卧薪尝胆——勾践模式(日后阴他);一笑了之——曹操模式(懒得欺负他);苦口婆心——唐僧模式(苍蝇叫,烦他);循循善诱——孔子模式(有教无类,传销他);浩然正气——孟子模式(理直气壮地骂他);呆若木鸡——老子模式(不动声色地吓唬他);到德云社编成相声——庄子模式(不带脏字地恶心他);总之,俗话讲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凭什么耶稣的做法就是对的,凭什么我们的境界要向他看齐?我讲的是老百姓的声音,这就是实际生活中老百姓想的。

    什么是致良知?就是凡凡事事在心头磨过,刚才有十几种策略,你会采用哪种策略,每一种策略都有利、也一定都有弊,这是老祖宗告诉我们的阴阳之道,没有任何策略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对于真正的当事人,采用哪种策略都可以,也都有其不够好的地方,这就需要在心头磨那个分寸。多一分是多,少一分是少,只有找到那个“度”,才是至善。谋略和筹划在祖先那里,从来都是极为重要的美德。致良知不是要让别人都当傻子,而是大家原本就是明白人,隐藏在我们彼此行为背后的心灵都会暴露在阳光之下的。“人在做、天在看”、“离地三尺有神灵”,不是封建迷信,这是说你心里想什么,纸里包不住火,自己内心平稳不平稳、安定不安定,自己知道,天下人迟早都知道。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发明本心的过程,经过琢磨,你看见自己真正的心灵了,你做到心安了,豁然开朗,原来离地三尺的那个神灵就是你的良心。有良心才配称为人,否则就是与禽兽为伍。“我心安处是吾乡”,心安理得,过人的生活,就是幸福。换句话说,致良知也是追求真正幸福的不二法门,自己懂得了什么是幸福,才懂得如何让别人幸福,大家都在帮助彼此获得幸福,这就是爱人如己,这就是大同社会。从这个角度,大力弘扬“致良知”,也算是为拯救人类贡献了我们的民族力量。

    耶稣是对的,因为他知道获得幸福,必须要经过牺牲小我,才能够实现大我。但请各位注意,耶稣是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并没有要求别人把右脸伸过去,有权利命令你伸出右脸的“主宰”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良心,只有良心安了,才会心甘情愿地伸出右脸。只劝别人伸出右脸的,横竖怎么看都不像好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星海明月:致良知是远不如致中和的,层次差了一大截。致良知白话讲就是发展“直觉”,格了半天才发现自己内心其实是早就有了答案的,结果一大堆人发现,自己的行为都可以合理化了。致中和是发现良知后再检视一下合乎中否不要偏执了。所以王之心学根本不入流。
        星海明月:@童年的流星 理学心学都是阴阳之两面,各说各话,争论的都是市场占有率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离道久矣,不知道为何物。张良《素书》言道德仁义礼,道儒法三家都是来源于远古先人对大自然天地的观察所得出来的经验总结。道失则讲仁义教化,仁义失则人心沦丧只能用礼法制之。心学、理学甚至佛学都是宋代那些假儒闲来没事瞎想出来的东西。知道就好,不必认真探索浪费时间。
        童年的流星:@星海明月 今天还要讨论理学、心学之争还有一层意义。这个意义,西方人也关心。那就是科学和信仰的关系。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理学的主要思路象科学主义者,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在受着客观规律的约束,人也不例外,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理想社会。因此一个人的成熟应该先格物致知(知识),然后再诚意正心,从而修齐治平。心学的主要思路倒是和西方的康德、叔本华、托尔斯泰很像,世界是我的现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信仰便是自由意志,而这恰恰是科学所无法左右之所在。
        童年的流星:@星海明月 兄这个话有点狠了。中庸之道的确是华夏主旨,千古传心,这便是横渠四句中的立命,绝学。但为何比之于释老,儒家的根基松动了呢?这就是理学、心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理学走的是二本的路子,天理不变,人心即不变,中庸之道成了天理,于是人们要引导内心去追求那个天理,追求那个中庸。心学倒是真的传承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精髓,坚持一本的思想,人心不变,天理不变,人心就是中庸,人心就是天理。所以阳明先生实际上是把心学的理论思路说清楚了。
      • 桃源清溪: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也并非全是糟粕,而是一种平衡和谐之道,度很关键,而非一味中庸,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致良知,核心是不动心,有定力,向内求,先做好自己,再影响他人,心有阳光,温暖他人。
        桃源清溪:欢迎交流分享,理不辩不明,不同思想的碰撞才是进步之源🌹
        童年的流星:@财经地产观察 谢谢交流。希望以后通过文章,更多彼此理解。
      • a686f02f0de7:文好。
        童年的流星:@js_d 谢谢。
      • 寂寞水滴:我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什么是良知。我只知道,我强调什么,我就失去什么——即不是什么!通俗点就是,能意识到自己的恶,就是善。反之亦然。所谓的爱、美、善、良知等等美德,主体是感受不到的,只能是通过客体——即别人才能体现出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童年的流星:谢谢交流。其实反求诸己,也可以看作为自己画像,为自己的灵魂画像,这样你自己就即是主体也是客体了。不就能看到何为美、何为爱、何为善了吗?
      • 钱江潮369:致良知需事上练,形而上与形而下同在,是一种状态;中庸之道复归于对待社会现实的一种默然,是一种姿态。也许这样说也是一种区分,只是个人陋见:yum::yum::yum:
        童年的流星:@钱江潮宁波人 谢谢交流。从字上看,致良知和致中和确实讲的是两件事,但从心上看,这两件事也就是一件了。
      • 打发时间:道德良知属于超我层面,是对本能的伪装
        打发时间: @寂寞水滴 人来自兽……
        寂寞水滴: @wf总是掉线 你是想说,人性本恶吗?
        童年的流星:@wf总是掉线 我是学心理学的,请您解释的详细一些。

      本文标题:“致良知”不是唯道德论、更不是伪道德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df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