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已经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但有没有真正地找到活在当下的感觉呢?
以前跟家人住的时候, 总是觉得家人妨碍了自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想着如果自己住就不会被打扰, 可以很好地安排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结果呢?到了自己住的时候, 自己的时间多了, 不但还是什么都没做, 而且比跟家人住的时候做的更少。
以前上班离住的地方远,想着路上花了不少时间, 如果能住在公司附近步行范围内到达的地方就可以省下不少时间来做更多想做的事了。于是搬到了公司附近居住, 上下班步行二十分钟内, 但是结果呢?还是什么都没做?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有真正活在当下,感受当下。 以为目前的状况总不如意从而妨碍了自己去着手做某件事, 设想着“如果能怎样”自己就会做的更好了, 却没有想想在当前情况下可以如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如何做的更好。
我们总是活在“如果”里而忽视了“当下”。 当我们换个思维, 当前的情况就是最好的情况,当前的你就是最好的你, 着眼点就不一样了。
首先是接受当前的状况和接受自己的状况, 把思绪拉回到身边。
举个例子, 当周末回父母家时, 两岁的侄子要粘着我陪他玩,而且玩的时候要认真的玩,要是看一眼电视或手机他就会不高兴。 刚开始时我抱怨侄子占用了我太多时间而不想回去, 但是后来没回去也没见自己有做出什么来比如没写出更多的文章, 多画一幅画, 还失去了与家人分享好时光的机会。
后来想其实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而不在侄子身上。 当跟侄子一起玩的时候, 其实我是非常高兴的, 小朋友的天真能更你带来很多欢笑和难忘的时光,而且这些都是一去不返的,你敷衍着跟他玩也是玩,全情投入地玩也是玩, 那为什么不好好地享受跟侄儿玩的时光呢?
于是我想出了方案。 每周末我照旧回父母家, 侄子早上一般睡到八到九点起床, 那我就六点起床写文章或画图, 或者把画图的时间变成与他一起画的时间, 只要给他一支笔一张纸,他就会在旁边高兴的一起图啊画啊的。晚上等他睡了再接着写或构思文章, 其他时间就全心全意地陪他玩, 这样既做了自己的事情又陪了侄儿。
要有效的做到这些,在早上和晚上写文章时要有高度的专注力, 高度的专注力, 也就是把思绪拉回到自己身上, 去觉知自己。
再一个例子,有时在工作的时候, 我会盯着一份报告看一个小时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看进去, 这时会特别的烦躁焦虑, 脑子也疲累,觉得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 另一种情况是给自己一天安排了太多计划,每样事情都想做, 结果是做这件事时会想着另一件事, 这样的结果不仅是效率还是效果都不理想。 这时我会走开休息一会借以调节自己, 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反而效果会更好。
当做到活在当下, 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有一天下班回家我就匆匆忙忙地边做饭边泡茶,心里想着饭后去打一打球, 写一写文章, 读一读书, 这样安排下来一晚上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 所以心里焦急。
当我泡茶时, 把茶叶放到茶壶里, 倒入刚烧开的热水, 盖上壶盖, 把第一泡的茶水通过滤网倒到公道杯, 再倒到杯子里, 然后再倒掉所有的茶水,第一泡茶是用来洗茶和洗茶具的。 然后再重复一遍整个过程, 突然我惊奇地发现我在关注清澈的茶水从壶里倒出来的时候,刚才的焦急心情消失了, 我完全沉浸在泡茶这件事上了,当把茶杯放到唇边时,闻到了淡淡的茶的清香。 我心里窃喜,这是难得的体验, 我经常泡茶, 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体会到这种状态。 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的体验。
记得香港作家梁文道在评论《狂喜之后》一书时提到, 书中提到很多如何活在当下的例子和理论,但是怎样理解这些例子和理论呢?他举了一个简易理解的例子, 他说:“当你在洗碗的时候, 你就只想着洗碗这件事, 感知水流过你的手, 冲洗过碗碟, 别的什么都不想。 如果你一边洗碗一边想着洗完碗后要做什么事,或者想着股票, 那就没有处在当下了。另一个例子是当你喝茶时, 只想着喝茶一事, 感知茶味茶香, 感知茶在嘴吧在身体里的流动, 专注在泡茶的每一个过程, 那就是处在当下了。 如果一边喝茶一边想别的事,那就不是处在当下了, 也就体会不到茶香了。”
那天晚上,我才真正明白梁文道所说的“当下”的意思。 我想现代人特不能处在当下的一种状态是,一件事情没做多久,就频繁的翻看手机, 特感觉灵魂都在别处。
活在当下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管理自己, 太多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去的怜惜懊悔也就失去了现在, 灵魂都丢到别处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