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题为《浙大博士跳江自杀:孩子,和平庸相比,我更希望你一生平安!》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这背后让人揪心的,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侯京京的“遗书”。很明显的,他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并且他活的有些压抑。侯京京是善良的,从他到死都没有埋怨任何人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但是也可能是他过于善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忍心“伤害”任何人,只能选择顺从他人和压抑自己,他是个“乖”小孩。他或许曾经流露出微弱的求救信号,但是都没有被捕捉到,所以他感到失望。人世再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的猜测。那个能解答这个猜测的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
百度一下侯京京,在百度资讯中的第一条是“侯京京,你有什么资格可以自杀?”侯京京的“遗书”里面,其实隐藏着很多欲言又止的话。这条新闻,让我明白了他为什么没有把话说出来。在世人眼中,比他惨一万倍的人还在坚强的活着,他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有什么过不去的?“蛋壳心理”、“脆弱”、“自私”、“不孝”……每一次高校学生自杀的背后,都少不了这些批评的声音。如果对这些悲剧的发生,仅仅得出这样的结论的话,那真的是社会的悲剧。
在《浙大博士跳江自杀:孩子,和平庸相比,我更希望你一生平安!》这篇文章中,对青少年抑郁症进行了讨论。如果真的要诊断侯京京是否患有抑郁症,仅靠他的“遗书”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需要了解侯京京一段时间内的行为表现和精神状态,判断其是否符合诊断标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今天我想讨论的,是关于压抑与叛逆的问题。哈姆雷特曾有经典的一问: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乖”孩子来说,压抑自我还是争取自主权,是一个难题。就像侯京京说的:“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难在哪里?有太多艰难的地方了。来自各方的期望、孝道的压力,如果孩子经济上还在靠父母生活,那就更没有自己的发言权。面对自己人生的“大股东”,小小的CEO难道还敢造反不成?
所以侯京京的死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问题。孩子是一面反光镜,折射出来的是家庭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如果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侯京京是一个自我意志被压抑的孩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对强大的部分,其目标是建立同一性,满足人掌控外部环境的需要。这种同一性包括人对自己的唯一性的认识,以及从过去到想象中的未来的连续感。同一性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向不确定。(《人格心理学》第八版,P110-P111,Jerry M.Burger)
简单说,就是人有为自己做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从1岁就开始了。当这种需要被压抑,人们就会产生羞怯和怀疑的情感,对自己缺乏信心。这种对掌控感的追求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可想而知,如果长期被压抑,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将会是多么严重。
然而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太多的强调“听话”、“懂事”。如果家长和社会不在乎孩子的自由意志,将孩子独自自主的渴求当做是叛逆并强行镇压,被镇压住的孩子结局就是两种:一种是精神死亡,一种是肉体死亡。精神死亡的孩子将压抑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丧失了自我。而更“刚烈”一些的孩子,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中年“叛逆”的案例。这个因,是在孩子小时候就种下的。自由意志真的能被压制住么?一个从小在压抑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积累的情绪一旦爆发,就如同火山喷发,其威力和破坏性是巨大的。到那时候,父母、家庭、社会又如何面对这样的结果呢?
所以,我想对父母们说:家长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包容、鼓励并接受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孩子的生命是一粒种子,只要有足够的呵护和支持,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他都会欣欣向荣。
我想对孩子们说:不要把死亡作为人生的第一次反叛,也不要把太多的包袱背在自己身上。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你的生命仍然有诸多可能性等待着你去探索。上天赋予你生命,你就背负着责任。在所有的责任面前,你最大的责任是:活出你自己。
文末,推荐一部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评分8.2,一共五个单元,我推荐的是第一个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这部剧的整体风格类似英剧《黑镜》。
《茉莉的最后一天》,讲述了茉莉跳楼自杀后,母亲为了了解茉莉的死因,借助高科技重新体验了女儿茉莉的最后一天,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把女儿逼上绝路的,是她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