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次展览源于无意间看到的一份已经过期许久的长江日报,查查日期,已近展览截止时间,便找了个休息的日子前往。
六月的武汉,太阳炙热的烧烤着大地,省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问了导览处,被告知展览位于左侧偏厅——楚文化展览馆内,门口只有一个小小的宣传板,稍不注意就忽略了。厅内以“过去、现在、未来”为时间线,逐幅展开 ,安静肃穆的气氛与厅外的热闹喧嚣仿佛两个世界。巨幅的黑白照片,占据着整面整面的墙壁,静静向我们述说着它的故事。
入口处的墙上有这么一段诗:
从 生 到 死 有 多 远 呼吸之间 从 迷 到 悟 有 多 远 一念之间
从 你 到 我 有 多 远 善解之间 从 心 到 心 有 多 远 天地之间
当 记 忆 飘 落 尘 埃 当 一 切 是 不 可 得 的 空 白
人 生 是 多 么 无 常 的 醒 来
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一场灾难的来临,往往在瞬息之间,没有预告,也不会给你准备的时间,端看你如何挣扎,如何面对,如何坚强的站起来!
影像技术该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挺喜欢出自记者、摄影师的影像记录,无论是照片或是视频,它较文字更鲜活,更直观,更真实,没有渲染,不带有过多写作者的情感。说到底人类依然是视觉系动物,没有画面的文字描述,分分钟便会被遗忘,没有真实的画面感,人们无法联想到灾难的可怕,事实的惨痛。就如同战争的残酷对于学生们来说永远只是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他们会感慨会叹息,却没有更深的理解。
展览上没有过多的向大家展示地震过后,房屋倾倒残垣断壁的现场,更多的是以灾难中人的表现为主体,以灾中人的视觉为角度,向观者表现这场牵动了全世界人心的地震及灾难发生后的十年里人们是如何一点点康复,如何重建生活,如何面对这场十年前的浩劫。影像中有年老的奶奶背着6个月大的孙子站在废墟里,有男人跪在学校的废墟里低头掩面,有人民解放军在倒塌的房屋里救援,有祖孙三人在安置点里安然入睡,有人们合力将担架伤者送上火车前往外地救治……
对于在平原地带的大部分人来说,类似地震、洪水、地震、龙卷风等等,永远都只是新闻上的报道,或者是一堆堆的经济数据,是一件离我们有些遥远的事情。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一场灾难的发生对一个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改变了什么,究竟带来了什么?!
大家知道,我推荐了很多年的《侣行》—张昕宇和梁红,初接触时,我被他们敢于到世界各地探险的勇气的想法震慑到了,比如危险的火山口,战火纷飞的中东、传说中的索马里,于是我开始想要深入的了解他们想法的初衷,然后百度给了我一个答案,百度百科是这么介绍张昕宇的 “张昕宇,1977年出生,北京人,外号270。早年从事过多种职业,热爱机械,2000年之后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携未婚妻梁红参加2008年汶川救灾时,重新反思生命的意义。积极追寻梦想,在花了四年时间学习各种生存技能,开始不断探索自然的奇迹。”是了,这场大探险的想法源于汶川地震救灾,亲临过现场之后,这是他们对这场灾难的答案,也是这场灾难带给他们的改变。(申明:不是为了给他们打CALL,只是恰好引用了而已)
听说汶川地震现场已有大部分被改成了博物馆,周边还有无数个民间博物馆,大量的实物存放于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可以前往悼念。
展览的结尾,新篇章的开启,写了这么一段文字:
时光是最好的医者。10年,婴儿长大了,少年成人了,大人老去了。伤痛仍在心底,但活着、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逐渐成为震后十年的主题。灾难摧毁了一切,但摧毁不了走向新生的愿望,摧毁不了同类相亲的善良天性。追索震后一个个动人的生命轨迹,也是追索灾难压不垮的坚韧、互助、爱与顽强,是在追索生命深处那些浩瀚的力量。
一幅幅照片向我们展示了震后搬迁的新居民区,阿姨们在广场上跳舞,老人们在空地上聊天,当年还在襁褓里的孩子如今入学,在宽阔的操场上跳着橡皮筋,重建的学校里,舞蹈队,歌唱队……。十年的时间,有人从陌生人变成亲人,有人从死到生,有人去到更广阔的天地,有人迎接了新的生命,十年时间,向我们充分展示生命深处那些浩瀚的、坚韧的、压不垮的力量。
幸好,我扫到了那张本该被丢弃的过期报纸;幸好,展览的截止期限还没有到;幸好,我看到了这场摄影展,我如此的庆幸!大自然的力量如此强悍,却也让我们挖掘出了来自生命深处那浩瀚无边的生命之力。
网友评论